2015010822602979.jpg

破除昏沉、掉舉。

我們念佛的時候有什麼障礙要破除?一個是昏沉障,一個是掉舉障,破除之前先了解昏沉、掉舉的相貌。

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掉舉?「於所緣境,心不寂靜」,掉舉就是心中念佛的時候,本來應該心裡佛號專一安住,心裡佛號相續安住,但是你發覺你這顆能念的心開始向外攀緣,開始擾動不安。為什麼心不安? 一定有一個罣礙的東西藏在你內心深處沒有放下,在那個地方擾動,就掉舉了!掉舉的相貌是什麼? 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是不寂靜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上加奇的因果奇聞 

前言:人有沒有來世?上印下廣法師在《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中有詳細開示,人是有來世的,因為人的肉體可以消亡,人的精神是不滅的。 

其實肉體也沒有消亡,只是回歸自然了。果真刻骨銘心明白人為什麼有來世,當下證得初果羅漢,永遠不落三惡道。更何況明心見性。

相信來世的人一定相信因果,有的是三世因果,有的是現世因果。而且有的因果非常離奇,幾乎感覺是天意,請看下文:明代時江蘇常州府無錫縣東門外有一戶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呂玉 ,老二呂寶,老三呂珍。呂玉家的兒子叫喜兒,六歲那一年,喜兒跟鄰舍家孩子去看廟會,結果一去不回,呂玉與妻子王氏一連找了數日都不見蹤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654560_1722272021340549_1188173701560862537_n.jpg

惡業不離「欲」字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過去有一位菩薩。這位覺有情者對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在人群中為人群付出。這位外表看起來是凡夫,以勞力為生,專門在搬運很重的東西,很多勞苦的工作,他都很歡喜去承擔,去付出。

有一天,勞作了一上午之後,大家在樹下休息吃午餐。奇怪的是,今天樹上的鳥叫聲和平時不同,很噪雜,周圍的人被吵得很不高興,唯獨這位仁兄卻是展顏一笑。工作的同伴裡有人就問:「奇怪!我們被這些鳥吵得很煩,為什麼你這麼冷靜,一笑置之,你到底怎麼回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人如看己,責人先問心

寡言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

面對是非,少說多聽才能明白原委;

置身喧囂,人進我退才不會迷失自我。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26146_83_834-N.jpg

怎麼去看懂人心

要瞭解一個人,要從這個人的心開始,要看懂一個人的心,就要好好研究心理學了。希望下面這些心理學的句子,能教你怎麼去看懂人心。

1.那個人突然不聯繫你了,很正常;那個人突然又聯繫你了,也很正常,這什麼也不說明。這句話就如同,別人訪問你主頁並不代表別人想念你或者對你感興趣,有可能別人正想借用你主頁給他人舉例解說。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78818554-716131953.jpg

怨恨是一袋死老鼠。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盧梭在22歲那年,舉行訂婚宴。不料,他的未婚妻愛麗爾在婚宴上,卻牽著另一個男人的手,對他說:「對不起,我愛上別人了。」

呆若木雞的盧梭,在親戚朋友詫異的目光中無地自容。這真是莫大的羞辱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隨緣

隨緣的意思是隨聽緣境的遷流變化,這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說,是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修行者必須隨緣化度,在最勝王經中說:「隨緣所在覺群迷。」由此可知,隨緣的功用,是在幫助眾生、教化眾生,脫離迷惑的困境,解脫苦難災厄,以覺為道。

  出家的修行者,為道為法,不能只求自了,不可以摒棄眾生,不能隔絕諸緣;因此,隨聽緣境,順著時空的遷流變化,來幫助有緣的眾生,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苦痛。所以,隨緣化度對修行者而言,仍然是不可以輕視的責任。

  以隨緣化度來說,隨緣就是隨著機緣而自然的生起行為,也就是依於外在的人事物,自己也生起了感受,因而相應使自己的身口意有所行為,猶如水隨著外來的風而生起千波萬浪;化度就是普遍的教化濟度眾生的意思。所以,隨緣化度就是隨著機緣,普化濟度眾生,使眾生獲得利益。對修行者而言,緣不管好或壞,眾緣皆不可捨,善緣來時,要發揮它的價值,而遇上惡緣時,要使惡的轉變為善的。更何況,當善緣來時,因為讓自己稱心如意,往往會得意忘形,而惡緣是因違逆自己的心意,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也是考驗自我的修養之最好機會。舉個例子如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宗所依的經典:五經一論 

  淨土經論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三經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土概論,將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介紹給我們,它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它的歷史,它那些狀況,我們去的方法,九品因果,說得非常的周到,所以它是淨宗第一經。 

  《阿彌陀經》雖然與《無量壽經》是同部,文字少,說得簡單,它內容的重點像古大德在註疏裡面講的一樣,勸信、勸願、勸行。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是三個必須的條件。澫益大師著的《要解》是以「信願行」為《阿彌陀經》上的三資糧。 

  《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是給我們講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理論的基礎,特別是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的原理,以及講九品因果,我們修什麼樣的因,到西方極樂世界證什麼樣的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