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gif

想入非非的非非是甚麼?

許多成語,我們即使從沒細究它的意思,時機一到,卻能用得出來。例如有人遇上某個情境,開始不切實際地非分之想,尤其是對異性出現不正當的情欲邪思,我們就會說他「想入非非」了。從「非非」的字面上,我們很難探究它的原意,卻因此更是莫名其妙地為它罩上一層薄紗,有了引人遐思的氛圍。其實,這「想入非非」,是從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非想非非想處天」發展過來的。

不同於我們習知的物理世界,佛教的宇宙觀,說我們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的眾生,又依各自的業報,分別居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中,且在此三界間生生世世地不斷輪迴。人類與地獄、惡鬼、畜生,混居在欲界。較高層次的色界和無色界,也就是「天界」,是修福、修善而得禪定的眾生,死後成為天人所居住的地方,應該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神仙居住的天堂。

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加起來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指具有淫、情、色、食等各種欲望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間包括人、阿修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等。因為男女雜居,有各種染污和欲望,所以稱為欲界。

色界:此界位於欲界之上,生此界者,無淫、食等各種欲望,雖保有色身(物質的身體),無男女相的分別,所以和欲界眾生的色身樣貌有些不同。此界眾生、宮殿尚有色質形貌,因此稱為色界。

無色界:此界沒有任何物質,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因此稱為無色界。

三界中無色界的境界最高,又分四層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和非想非非想天」,其中又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也就是三界中的最高天,因此又稱「有頂天」。《楞嚴經》形容此天眾生是:「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八也有解釋:「謂此定體,非前七地麁(ㄘㄨ粗)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說明此天是諸天之首,這裡的眾生定力深湛,思惟狀態已經沒有麁想,故名「非想」,但又非完全無想,還有細想,所以又名「非非想」。

然而,徐恒志居士在《略述修禪次第》有云:「這定在三界中最為微妙,凡夫證入此定,往往誤認為涅槃,實際上此定雖能伏住第七末那識,故說「非想」,但第八阿賴耶識仍似盡未盡,故說「非非想」。也就是說入此定中,雖已沒有煩惱,但還有十種細煩惱……,不能出離三界。」其實,只要是三界裡的眾生,無論福報大小、壽命多寡,終究仍未跳出因果,福報壽命享盡後,仍要再入六道輪迴,所以佛陀又稱此娑婆世界為「三界獄」。

佛陀時代,有個鬱頭藍弗仙人,長年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了四禪八定,也開發了五種神通。於是天天以「神足通」飛到皇宮,接受皇帝的供養。有一次,供養時,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頂禮仙人。當時,皇后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可愛,忍不住摸了一下。仙人因此動了凡心,凡心一動,定力散了,神通也消失了。

修了這麼久禪定的鬱頭藍弗仙人,沒想到一朝遇到皇后,竟定力散失,神通也破了,非常慚愧懊惱,於是發了大願,重新修習。然而,回到山裡打坐的仙人,因受不住獸吼鳥鳴,心生煩惱,於是離開山林,到河邊打坐,沒想到魚在水中跳來跳去,也吵得他無法安心。仙人氣惱之餘,惡念頓生:「可惡,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後來,仙人另外覓得一個沒鳥、沒獸、沒魚的山谷,又修成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享有八萬大劫的壽命。

不過,對此,佛陀曾說:「鬱頭藍弗仙人雖然能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可惜八萬大劫到後,禪定散掉,仍要墮入畜生道。」就因為他曾發了毒誓,要把鳥、獸和魚趕盡殺絕的報復心,天福享盡,最後還得墮入畜生道,轉世為殺諸魚鳥的飛狸。所以,學佛修行,除了修定之外,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不被外緣干擾誘惑,也才能超凡入聖,獲得解脫,不受後有。

佛陀當年參禪入定,其實也曾用了三年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後來發現它並非究竟圓滿之道,未能脫出三界,才又出定重練,最後修內觀而證得究竟菩提。佛陀進入涅槃時,由色界第四禪入「受想滅盡定」,才可出三界,獲得真正的解脫,不再輪迴。「受想滅盡定」合併前面「四禪八定」,便是佛教的「九次第定」。由此可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不見得比色界「四禪」更高或更殊勝,對修行人而言,甚至是難以到達究竟解脫的一條歧路喔!

所以,所謂「非想非非想」,本是「非想非非想天」裡眾生的思惟狀態,後來竟被用作嘲謔人不切實際地「想入非非」,應該是肇因於文人下筆時的扭曲與渲染吧!《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回就寫道:「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於是隨著時間,經典透過文學,再轉向民間,也就愈俚俗、愈偏離原意了。

https://www.zgs.org.tw/indexdetail.php?pid=94&sid=96&cid=53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