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意 英雄癡 吐盡恩義情深幾許

塞外約 枕畔詩 心中也留多少醉

磊落志 天地心 傾出摯誠不會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要幫你呢?

南山上有一座神廟,裡頭供奉著一尊佛祖。傳說這尊佛祖非常靈驗,只要信徒心誠意正的許願,佛祖都會大發慈悲,幫信徒圓他的夢。

有一個信徒聽說了這件事,他為了表現出虔誠的心,在佛祖誕辰時,親自揹著雞、豬、魚三樣牲禮,一步一步地爬上南山,準備在佛祖的生日時,向佛祖許願。

他爬過一山又一山,當汗流浹背時,他怕失了恭敬的心,說什麼也不肯放下牲禮,稍作休息;當身疲力竭時,他怕誤了生辰的時,說什麼也不肯慢下腳步,稍作停留。歷盡千心萬苦,虔誠的信徒終於到了神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命從那裡來?

從好身體來

所謂健康就是財富,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奮鬥成功的本錢。要有健康身體,除了要注重飲食與運動外,還要正常的生活習慣。像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宅男宅女,日夜都是顛倒的,這樣那會有健康的身體。另外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心理的健康是絕對扮演著重要的因素。很多臨床實驗證明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健康不是靠醫藥。

從好心腸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常寂光淨土?何謂實報莊嚴土?何謂凡聖同居土?何謂方便有餘土?

這四種淨土,又稱為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國土,是隋朝天臺宗智顗大師所立之四種佛土,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現在分別解釋之。

一、常寂光淨土: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是諸佛之所依處,也就走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淨土,乃是常住(梵語nitya-sthita)、寂滅、光明之佛土。

二、實報莊嚴土:又稱為實報無障礙土、果報國。是斷除一分無明(梵語avidya)之菩薩所生之處。係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所居處,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在大經上說我們,我們六道凡夫,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不覺,就在常寂光自性裡面出現了一個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有相了,這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最後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出現了,我出現了,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出現的,宇宙誕生了。多少時間?一剎那。這一剎那是形容極短,時間的短,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現代的尖端科學,量子力學裡面講的,叫小光子,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現像是什麼?就是那一個小光子裡面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雖有物質、精神現象,我們看不出來。我們要怎樣才能看出來?一定要這種現象,那個念頭、意念的現象,要很多念頭累積起來我們才看見,才看到物質現象,從物質現象裡面我們就看到精神現象。這個物質是什麼?這個物質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它自己也有意思,它也懂得一切萬事萬物的意思,它通的,它沒有障礙,它通的。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它跟任何物質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完全在當下,這是常寂光裡面的狀況。

可是念頭一動,常寂光沒有了。常寂光沒有了,叫無明。你看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有無明。無明從哪裡看?你看看我們居住的環境,如果把太陽拿掉,把月亮拿掉,把燈拿掉,是什麼樣的環境?一片漆黑,這就叫無明。諸位要知道,如果你明心見性,不是這個現象,統統都拿掉,一片光明。這是自性的性光,自性的光明是永恆的,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是無明障礙了光明,不是我們的光明沒有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常寂光,只要我們寂,光就現了。寂是什麼?寂是心裡面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個寂的意思,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放下,都沒有了,這個寂光才現前。如果我們只是說執著放下了,那了不起,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從執著來的。分別放下,分別放下了,四聖法界沒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沒有了,就是十法界都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那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所居住活動的環境。如果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連習氣都沒有了,那就完全回歸到常寂光,回歸了,實報土也沒有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船夫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河邊上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因為兩岸船隻的往來,都給壓死了。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禪師。

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就問禪師:「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那麼多魚、蝦、螃蟹,你說這是誰的罪過呢?是乘船的人,還是船夫的罪過?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是要歸於乘船的人,還是船夫呢?」

禪師指著秀才說:「是你的罪過。」秀才很生氣的說:「怎麼會是我的罪過?我也不是船夫,我沒有乘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禪師喝斥說:「因為你多管閒事!」

 船夫為渡人到河岸,心裡沒有殺意;乘船的旅客,只是過河辦事,也沒有瞋恨殺生的惡念,他們的無心,像虛空一樣,任白雲烏雲遮蔽,並不妨礙原本淨朗的天色。持戒的人要從慈悲的本懷去思量,例如很多人持午(過午不食),原本佛陀制戒是要我們減少食物的貪求,用心在修行辦道上,但是為了持午,別人卻為你忙著打果汁、熬米湯,你高高在上去修行,別人為你庸庸碌碌的打點雜務,此種行為並不可取。古代的祖師大德,搬柴運水,為眾生做一隻老牯牛,我們何德何 能,又有多少福慧,可以如此浪擲?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淡中知真味  常裡識人生

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愛的最高境界是要經得起平淡的流年。

最經典、最浪漫、最深情不渝的情話永遠來自淡定的生活,來自不悔的真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王后,非常喜好救貧、恤苦,她愛人如己,慈悲的聲譽遠近聞名;全國上下皆稱呼她為自在王后,因為她有大自在的神力。有一天早晨,她穿看世上罕有的綢緞,頭帶著華貴的真珠,和國王一同散步於花園裏,國王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妃子,一邊說道:「我親愛的王妃,你能打扮的這麼華麗,享受這人間稀有的幸福,這些都是我給妳的,妳實在應該深深的感謝我才是呀!」

王后說;「大王,我是應該深深的感謝你。但是我的幸福並不是你給我的,這完全是我的福報,是我昔日所種的善因,於今世所得的果報。王后這席話引起國王大怒而悻悻地轉同王宮。當天晚上,三更半夜,王乃趁機取下她玉手上配帶的藍寶石戒子,偷偷地投到王宮外的河流裡,以消除心中的怒氣。第二天王後醒來,發現她的藍寶石不翼而飛,於是去問國王國王以諷刺的口吻回答:「戒子是套在妳的手指上,我怎麼知道,妳不是說過妳的福力可以保全它嗎?」王后說;「是的,如果那是我的福份,那個寶石終究應該屬於我的,反之,不是我應得的,強求也無用。」王后不但不難過,而且一副悠閑自在、若無其事的樣子。奇怪的事終於發生了。在藍寶石遺失後的第三天,宮女在廚房內準備烹魚時,剖開魚肚時,發現了王后遺失的藍寶石戒子在魚肚內。宮女又驚又喜,興高采烈地去告訴王后,國王得了這個消息,非常驚訝,此時國王才心服口服地相信福不唐捐,福報不可思議。

慈悲王后積功勳

富貴榮華伴聖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