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94832417056.jpg

我們要從何處下手學佛法

我們學習佛法應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以下提供四點意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391556_899851706718345_1454734903155959011_n.jpg

何謂「教外別傳」?

為什麼稱禪宗是「教外別傳」?禪宗之法脈傳承,始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解其意,唯獨摩訶迦葉,會佛旨意,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從摩訶迦葉為西天初祖,一直傳至廿八祖達磨祖師;達磨祖師觀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因此遠來中國傳化,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宗心法。

禪宗諸祖相傳,只是以心印心;這念心人人本具,超越思惟、言語、分別;故無法可傳,無法可得。所以古德說:「佛說八萬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根,唯有祖師西來意,不在八萬四千門。」 佛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因此禪宗是不假語言文字、不安立言句的;諸祖傳法,只是印證所契悟的本心而已,沒有什麼法可傳,沒有什麼法可得。故而禪宗一門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稱為教外別傳。不過,教外別傳並不是否定、不要經教文字,因為經教也是從佛性當中所流露出的妙有。學人自語言文字中,可以藉教悟宗,因宗明教;藉語言文字為方便,明達本心;契悟吾人當前這念清淨心,無一法可得。所以是不執著文字相,而非排斥文字。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次講經之前要念《心經》?都是祛魔的,《心經》是祛魔的。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取經,在沙漠地帶,一個人,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飛沙走石,好象千軍萬馬衝過來了,他馬上就念《心經》,唸了幾遍,什麼都息下去了。所以説《心經》力量很大,不要看輕了。

  四川有一個中學體育老師,他是氣功師,他跑到昭覺寺請上師加持,他什麼原因呢?他説還有一個氣功師跟他一起練的,他説他明確地知道他偷他的氣,但是他沒有辦法阻止他,後來上師叫他念《心經》,《心經》唸了之後,過年了,他又來了,來送禮感謝了。什麼?《心經》一念,他偷不了了。這個我們一般《心經》“哇……”念,好象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從這一點看,《心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麼念,你如果馬馬虎虎地念,有口無心地念,當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誠心誠意地一心專唸的話,馬上功效就來。

  我們説唸經、唸咒,功效大不大,第一個我們早就説過了,為什麼要修四歸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沒有,信心沒有的,沒有根的,你這個樹再大,沒有根的,你栽在哪裏,兩天就蔫掉了,長不了果子的。那麼你有根,信根堅定的,那你念的經咒功效就大,第一個還是信心。

  第二個你菩提心有沒有,因為一切經咒都是度眾生,拔苦予樂的,如果你沒有菩提心,你雖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這裏為止了,大的功效發不出來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正不為自己,把自己拋開,情願犧牲自己,為一切眾生的。那你念這個經咒,馬上見效。我們看古代了,他們念穢跡金剛什麼東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馬上一些功能都出來了,經上也説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peak.jpg

說話的省思~難得好文值得看!

名廚說:『自己都還沒親自嚐試味道的料理;不要隨便端出,否則有失名廚的資格!』
大師說:『自己都可能無法承受的責備話語;不要隨便出口,否則有失作人的厚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__6P38LJ53cRolwvi20Eg.jpg
有生必有滅(不生即不滅)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當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並不可能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當它枯萎之後,就會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自性本空: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故稱自性本空。)而是隨著因緣而產生各種不同而變化。由此可見,所有鮮豔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