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resdefault.jpg
1573111380-59385098_wn.jpg

何謂「一真法界」?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與「一真法界」這兩句話都有「一真」這兩個字,那麼這兩句話的「一真」指的是同一件事嗎?其實這兩句話的「一真」是有連帶關係的,只是在使用的時候仍然稍有一些差別而已,所謂「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的「一真」即是在指萬靈蒼生最初那無形無相與如如不動之本心,因此「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這一句話即是說,當我們在面對一切事物或是在待人處事的時候,如果我們是秉持一顆心無造作如如不動的真心去面對他們,那麼任何一切的結果皆是真實不虛的,當然面對任何的情境或外力作用的時候我們仍然不會改變最初那如如不動的本心,如果我們在面對任何情境改變的時候,不知那是一種考驗,即動搖了我們的本心,那麼這一顆變來變去的心即是凡心而非原來之本心,凡心是假心所以它能夠變來變去,因此凡心是多心而非一真之本心。 

那麼多心的凡心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由世人阿賴耶識所滋生出來的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阿賴耶識是本識,因此沒有阿賴耶識即無一切識,所以上述的這些人心都是因為外境或外物與識神共同之作用產生的結果,以致於影響到世人原本清淨之六根而產生六識所衍生出來的,因為這種凡心遠離了一真之本性,所以才有「一假一切假」之說,而「一真法界」這四個字其實有兩種不同的含意,因此不只是單單在形容我們萬靈蒼生最初之真如本性而已,還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之宇宙最初真面目,那麼何謂「宇宙最初真面目」呢?原來我們目前所居住的宇宙並非原來的宇宙,而是由原來的宇宙經過宇宙大霹靂之後所產生之「精神」與「物質」分離與對立之宇宙,因為後來「精神」與「物質」對立之宇宙並非是宇宙本來之面目而是一種假相,原來的宇宙才是真相或實相,故又以「一真法界」四個字來隱喻之。 

「一真法界」這四個字是一種形容詞,「一真法界」也是佛教華嚴宗對佛性的用詞,同時也是世尊啟發佛教華嚴宗弟子悟道的一種隱喻字,它指的除了佛教華嚴宗所說的佛性之外,其實也正是佛教淨土宗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淨土宗弟子所說眾生帶業往生準備成佛的地方,但真正的含意卻不是如此,因為帶業往生的靈體只有繼續輪迴的份,又怎麼可能先去西方極樂世界來等待成佛呢?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任何煩惱與罣礙的靈體才能到達的,那麼何謂「極樂」呢?凡是在我們的心中沒有任何「樂」或「不樂」的煩惱與罣礙就稱為「極樂」,因此「極樂」絕對不是「沒有諸苦但有眾樂」的地方,那麼唸經或唸阿彌陀佛的佛號能否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如果真的能唸到無念的境界,那麼他就已經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了,但若是還有任何一絲絲的雜念存在,那是不可能去的。 

一真法界也是儒教的「至善之地」或道家的「瑤池仙境」與基督徒口中的「天堂」,「一」就是指「唯一」的意思,因為整個宇宙之間只有在未大爆炸之前的混沌炁團狀態才是唯一的,若是在大爆炸以後萬物便因為核融合的作用開始組合、生化或幻化成為物質現象,因此其它的現象都不是唯一的狀態,而「真」字是指真相或實相之意,實相就是指本相或是原來的真面目,因為宇宙大爆炸之後所組合而成的萬靈、萬物與萬象等有形有相的物質都是一種假相或幻相,它們都是由無形無相的「混元一炁」之中的那些炁體所組合而成的,所以混元一炁才是宇宙的本來面目故稱為「真」,其它都不是原來的東西,而「法界」這兩個字也是形容詞,它是隱喻最初無形無相的混元一炁本身是跨陰陽兩界的所有區域,所以這一種無形無相跨陰陽兩界區域之範圍為「法界」,法院因為裁判善與惡或對與錯的陰陽兩界故稱「法院」,佛法是一種將世人之靈體從有形的「五濁俗世」度化到無形的「極樂世界」,所以才稱之為「佛法」,因此任何橫跨陰陽兩個境界的萬事與萬物都可稱為「法」。  

但是「法界」在其他宗教也有他們不同的解釋,法界原本是佛教的詞語,又名「法性」、「實相」等,其含義也是多重的,但是在佛教各派使用「法界」一詞,大體可以有二種含義來進行解釋,第一種即是就「事」來解釋,第二種即是就「理」來解釋,其實就「事」來解釋的話,則「法」是指一切諸法,即是指世間萬物而言。而「界」者意為「分界」之意,萬物因各有體性,分界不同,故名為「法界」,這是指現象的世界;但是就「理」而言,則真如之理性、諸法之實相,亦名為「法界」,因此就理而言法界兩字與真如、法性、實相、實際等概念是同體異名,其意為超越言表、橫恆萬事萬物之中的絕對實性,亦即是本體世界。 

那麼,為什麼「一真法界」又稱為「西方極樂世界」或是「至善之地」呢?這是有別於佛性的「微觀宇宙」而言,也就是說我們從「宏觀宇宙」來探討一真法界,宇宙大爆炸之後便分陰陽,有陰陽即有分別,即有比較,但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陰陽兩炁是混沌在一起的,因為那個地方沒有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更沒有世間詐欺、殺人、迫害或戰爭等等之凡事,因此這個地方不是「至善之地」又是什麼呢?那麼,為什麼一真法界又會稱為「瑤池仙境」呢?其實「瑤池仙境」這四個字是隱喻字,「瑤池」是在形容混元一炁在混沌期間,因為其中的陰炁與陽炁帶有正電與負電的關係,因此會產生吸附與排斥之物理作用,因此炁體會產生右漩或左漩之旋轉搖晃的現象,猶如一座搖晃的池子一般,故以「瑤池」兩字來形容,而「仙境」兩字本是指神仙居住之處,而「仙」字正是在隱喻那些沒有任何濁氣、沾染與大自在之炁體,故只有炁體沒有任何物質之一真法界空間不是如同「瑤池仙境」一般又是什麼呢? 

古德在形容佛性的一真法界時曾有:「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以真,若見以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之語,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凡塵俗世中的一切萬象,沒有一樣是真相,我們不能認為眼睛所見到的現象即是真實的,若是見到那些現象誤以為是真實的,其實所見到的都不是真,如果自身真的有真的話,那麼自心離開物質那些假相心即是真心,如果自心執著物質那些假相而無法解脫,那麼心已經不是真心,則何處是真的呢?這正是「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的道理;我們世人因為有愛心、慈悲、喜樂、同情心等等的凡心,凡心就是情感的作用,心若有情感之作用,那麼心就會異動生滅,只有在待人處事之間不帶有任何的感情,那麼自心才能如如不動,雖然我們的凡心有感情會產生異動生滅,但是我們只要藉修行來去除凡心,那麼我們原來的「有情」生滅現象即會與最初「無情」如如不動之本心一樣,若我們修行之結果已經悟出了如如不動之自性,那麼在處理任何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肉身雖然是動的,但其實自心仍然是如如不動的,佛有慈悲心,因此無情就無法成佛,但是能真正分別真善與假善,自心仍然不會受外面情境之影響,如此才是真心的第一義諦,表面上雖有慈悲心,但其實是大慈大悲心,這才是真如的作用。 

由以上這一段話可以知道保持佛性一真法界的狀態是修行者應該徹底去體會的,佛在表相中看起來雖然有慈悲心,但那都是隨緣而做而非刻意去做的,因此那還是大慈大悲心,這正是古德所說的:「身在局內,心在局外」或是「肉身在塵,法身出塵」等句之真諦,如果佛是慈悲的,那麼慈悲心是凡心,佛又豈能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呢?如果佛的表相是大慈大悲心,那麼又如何能應世以度化萬靈蒼生呢?因此修行人若誤解「我佛慈悲」這一句話之真諦,則學佛之結果將難以產生真正的大慈大悲心,而一個沒有大慈大悲心的修行人又如何能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呢?如果是如此的話,那就是菩薩而不是佛,也非真正的悟道。 

各宗教法門所有的經典、教義與道書之中均藏有「顯道」與「隱道」在其中,「顯道」指的就是那些一看就懂的表相哲理,那都是要世人的肉身確實去做的,例如孝道、慈悲、濟世與助人等等皆是,因為顯道能入世亦能了宿業,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參透才能悟出顯道,而「隱道」則是要世人靈體作參悟用的,例如「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至善之地」、「瑤池仙境」與「天堂」等等皆是,許多修行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在研讀宗教法門的經典、教義、偈語文字內容的時候,常常會被那些一語雙關的隱喻字所迷惑而不自知,所以「龍華大會」本是眾生修行悟道靈體炁化返迴無極理天融化在裡面之意,但竟然還有人想到說要去母娘那裡參加「龍華大會」吃蟠桃呢?這正是被隱喻字所迷惑的一種現象。

https://m.xuite.net/blog/betty41081046/twblog/1337808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