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內的佛學常識
菩薩教導我的功課 — 第二課、心經內的佛學常識
很多人自稱學佛,結果最常聽到卻是「先修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修「自己」?佛學的基本思想就是「無我、無常」,有「我—自己」就不是修行學佛了。要修菩薩道,菩薩兩字就是告訴眾生:「為有情眾生而覺悟」,要修行佛道就得從幫助、拯救、度化眾生來做,那才是「學佛」。幫助的人愈多、福德愈大。
這是菩薩教我學佛告訴我的第一課。
當我告訴菩薩,很多朋友建議:先修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還有人說:學佛最好就是直接看佛經,多看幾次讓佛經攝受你,你就會從裡面看到適合你的解讀,自然就會懂。更有人告訴我:不要說是佛陀教你法,那是謗佛。原來金剛經裡面寫了這段話:「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還有:每天固定時間去念佛經、最好再抄佛經,這樣的修行是最有效的,別管政治,學佛人不管俗世的。(意思就是眾生死活不干我事、顧我自己能解脫就好)
菩薩問我:拿一本英文故事書讓你看十遍,你就看懂了嗎?我搖頭,我不會英文。菩薩又問:那拿一本解剖學給你看十遍、二十遍,你就能進開刀房解剖了嗎?我搖頭,不可能。菩薩要我拿出心經,要我看十遍,問我:看了十遍,五蘊是甚麼意思,你懂了嗎?我搖頭,看不懂。菩薩問我:那心經看了十遍,你都懂了嗎?我搖頭,完全不懂。菩薩問我:要智慧不從最低階的幼稚園讀起,了解基本佛學「專業術語」,直接給你看大學的課本,你就會有學問智慧了?我搖頭,不可能,完全看不懂。
難怪現在一堆人自稱學佛,卻對慈濟力行菩薩道的行為一點也看不懂,還在那批評不用去救災、救眾生,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批評慈善者的名嘴、俗人可以工作賺錢、不花時間力氣救助他人,要長期做善事的人卻不能有點金錢補助、吃點心休息一下來提高士氣,好更有能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剛開始學佛,菩薩不讓我看佛經,直接引導我用維基百科及網路去查佛學的基本常識,那些「專有名詞」,不懂四聖諦、五蘊、五力、六根、六塵、七覺支、八正道、十業、十二因緣、十八界、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意思,就不知道佛學在強調甚麼。不懂六度就不知道修菩薩道要做甚麼,不身體力行菩薩道,又有何資格可以當菩薩?不知道學佛求甚麼,那就算禪修坐禪再久,菩薩要「下凡」來教我們,我們腦袋空空也無法從知識中去引導思考產生智慧。般若波羅蜜,要擺脫輪迴的智慧,也要先有基本知識才能判斷思考,否則「無明」狀態,講再多「別貪婪只想自己的好處」,那些只想偷懶坐禪就得智慧、念念佛經就能解脫的人也聽不懂。
菩薩要我少訓話,多用引導的方式去讓身邊的人思考,我的個性實在是難以拐彎抹角,只好把菩薩教我的說法寫出來。不過身邊朋友嫌時間不夠、工作很忙、小孩要照顧、得先努力賺錢.....總之,就是沒時間去查資料,自己用腦袋思考吸收那些佛學專業術語。所以他們寧可去參加法會做做法念念佛經佛號,看法師、大師、上師、上人寫的白話書,慢慢去學習。朋友送我一本,我看完之後搖頭,跟佛道要傳達的理念不一樣,難怪佛陀入滅前要說:我所制定的法也好、戒律也好,這些都是你們的老師。你們要依法、依戒為師,不要依靠任何人,連我也只不過是你們的導師而已。
之前在上課時,把那些專業術語寫在前面文章的回應欄中,現在重新整理,把跟心經有關的佛學常識一併放在這裡,方便直接觀看。這裡寫的內容是用國中程度的淺白簡單解釋,要深入了解,每個「名詞」都是佛法專篇提到的「高深」學問,我們不是要學佛「教」深入研究探討經律,而是去了解佛「道」要表達的理念,這「理念」是不管讀書多少,都能容易了解練習做到的,畢竟佛陀傳佛法時,弟子裡面也有來自階層低的首陀羅(種姓階級一種),連字都不識。這一篇原本該放第一章,這樣再去看心經就更容易明瞭。所以如果看不懂第一章心經解釋的,看完這篇再回頭去看:第一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解讀,應該又有新的體會。
五蘊:菩薩說,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五蘊是甚麼?五蘊又稱「五陰」,陰是「蓋覆」、「遮蔽」的意思,有情眾生的心意情識受五種元素「積聚」而成。
色蘊:有形體的物質是一般人最容易了解的,房屋、車子、金錢、身材、長相、風景、環境這就不用說了,不過還有「沒形體」的物質,如:階級(例如:總經理或小職員)、身份(例如:歐巴桑或學生)、學歷(博士或小學畢業)、政黨(藍營或綠營)、財富多寡(富人或窮人)、權位高低(民代或平民)、知名度(偶像或老百姓)、頭銜(教授或總經理)、家庭(自我家庭或夫家娘家)、宗教信仰(佛或基督)、國籍(國人或外國人)、言行(口氣、態度),雖然沒有形體—空,但都是屬於色蘊的一種。舉凡外在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接觸到的、想到的「比較」、「環境」、「狀態」、「事件」,都屬「色相」。
色蘊隨人隨時間隨心態而有改變,人會老、錢會花掉、車子會壞、工作會退休...這就是「無常」。
受蘊:因為色蘊而生起的感受、知覺。喜歡、討厭、痛苦、快樂、或者沒感覺也是一種感受。例如:吃到辣的食物,有人喜歡吃,覺得快樂,有人吃到覺得討厭、吃得很痛苦,這也是隨人隨心境隨場合而變化,同樣「無常」。
想蘊:因為思想而引發的感覺。內心對所處的環境、遭遇的事物產生以自我為主體的想法,也是隨環境而變化。例如:早上遲到被老闆罵(色),心情不好(受),就想遞辭呈不幹了(想)。沒過兩小時,老闆又誇獎企劃案作得很好(色),心情大好(受),覺得工作也還不賴(想)。同個老闆同樣說話,產生心境不同,這也是「無常」。
行蘊:因想法或無明中不自覺產生的行為,分為身體上的行動(身)、嘴巴的言行(口)、還有心念的行為(意)。例如前一個舉例被老闆罵(色),心情惡劣(受),想要辭職(想),心裡就詛咒老闆、嘴巴就罵髒話、立刻去把辭呈打出來,這些都是意、口、身的行為(行)。
識蘊:指人的認知、理智、思考分辨判斷能力。再以前一例為例,被老闆罵(色)心情不好(受)想要辭職(想),把辭呈寫好後(行),想到沒收入付不出房貸、生活出問題(識),只好再把辭呈撕掉(行),乖乖上班。
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又叫六內處。
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又叫六外處。六內處加上六外處,合稱十二處。
十八界:六根產生六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又稱六內界;六塵產生六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又稱六外界;而接觸外界事物又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及判斷,所以又有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依據六根感受到六塵,進而產生判斷的意識。
六根接觸世界會產生六塵,眼睛看到的東西產生物質色彩、耳朵聽到產生聲音、鼻子聞到香臭味、舌頭嚐到酸甜苦辣各種滋味、身體皮膚接觸產生冷熱、軟硬、粗滑等等感覺、意念產生喜惡想法。而這六塵都是以自我為主體去判斷喜惡,等於被塵世所誘導,故稱六「塵」。而以眼睛舉例,看到櫻花盛開,感受很美,這美的感受就是「眼識」。比較特殊的是,前五樣為身體器官有實體,而「意」是沒有實體的,所以前五根加上六塵,這11界是屬於「色法」,而意根跟六識界等7界則稱為「心法」。六塵中的法塵,部分屬色法、部分屬心法。心經內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提從眼界一直到意識界的十八界。
十二因緣:釋迦牟尼佛陀禪修頓悟的佛學之基礎理論。指人從「無明」(就是愚蠢沒智慧)起了因,而開始進行十二階段的因緣連結,一直到「老死」為止。
1. 無明:缺少智慧,腦袋不清,被貪嗔痴三毒給引誘而產生了「行」(業)。
2. 行: 因為無明而產生行為,不管是身體、言語或意念的行動都是。行動後就產生了「識」(業識)。
3. 識: 行動後有了分別的意識,所以產生了「名色」。
4. 名色:有了意識,生出對物質上的「色法」或欲念上的「心法」的需求,所以產生了「六入」。
5. 六入:因為有了物質及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就進來引導,產生了「觸」。
6. 觸:藉由六根去與外界接觸,進而產生了「受」。
7. 受:因為接觸,所以有了感受快樂或痛苦,進而產生了「愛」。
8. 愛:因感受快樂而感覺到喜愛,進而想要擁有而產生「取」的慾望。
9. 取:因為喜愛想要擁有而設法去爭取,最後成功而得到「有」。
10. 有:受到欲望去爭取,最後得到手「有」了,業因到此完成,進而產生「生」的輪迴。
11. 生:因擁有而進一步由形體而生出,但最終也會結束而走入「老死」階段。
12. 老死:未來世出生後,隨著五蘊之身成長,再逐漸衰老最終死亡。
佛家一般指人的一生,但是也可以用在許多貪念之上。例如:腦筋愚蠢貪圖名利(無明),就去選民代(行),因為知道民代權位高(識),名利財富都來(名色),所以看的想的都是爭權奪利(六入),開始去接觸選民(觸),感受被人捧的滋味(受),愛上這權勢的虛榮(愛),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去爭取(取),最後成功當上民代(有),開始進入國會當豬仔議員(生),但是遲早有一天沒再被選上得讓出位置(老死)。空虛感立刻出現,無常哪。人生盡頭還是兩手空空裝入棺材內,名利權位帶不到下一世去。但是掌權時貪贓枉法,占據別人服務眾生的機會,只好輪迴到地獄去被修理,下一世淪為畜牲或惡鬼。所以說,只有蠢才,會為了個人貪圖名利權而不自量力去當民代,哈哈哈。
心經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在說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的過程。沒了貪念,就不會生出「無明」,當然就不會一路進行到有「老死」的空虛、悲涼感。
四聖諦:這是佛學的最基本教義,諦就是真理的意思,佛陀證悟成道,就是看透十二因緣,把人世間的迷跟悟分成四聖諦兩因果,苦諦是迷的果,而集諦是迷的因;滅諦是悟的果,而道諦是悟的因。
苦諦:人的一生有苦有樂,但是不管物質或精神都不可能恆久存在,尤其被「集諦」所引發的苦及煩惱(佛學術語:漏),所以樂少苦多。佛陀總括人類有這幾種苦:生(分娩)、老(體弱、器官衰敗)、病(患病)、死(臨死)、愛別離(跟所愛的分離)、怨憎會(跟討厭的人相會、做不喜歡做的事)、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五蘊熾盛(對色受想行識太過敏感強烈),這就是人世間的苦諦。
集諦:會產生那些痛苦的原因,就是出在人有貪婪、嗔恚、愚痴這三毒的心態。貪心又吝嗇、愛生氣又沒慈悲心、愚蠢又不用大腦思考,所以有了「無明」之因,而產生苦諦之果。
滅諦:要去除痛苦,就要消滅貪嗔痴三毒,如果這些痛苦都止息了,那就是得到解脫,斷盡煩惱業,達到涅槃的境地(入滅)。
道諦:要怎樣做到消滅貪嗔痴三毒,就要學「佛道」的修行方法,簡單的就是八正道,正向的戒定慧作為,還要堅守十善業、不做十惡業,再細分就是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
八正道: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
正見:正確的知見、思想觀念。如實看透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如分辨善、惡等道德及其他佛學所教導的智慧,最重要還要法隨法行—具體去實行八正道)
正思維:指正確思維,以引導眾生如理如實的智慧。特指離開世俗的色蘊分別、邪妄迷謬,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考。
正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也就是不妄語(說謊)、不慢語(傲慢)、不惡語(惡言、髒話)、不謗語(毀謗)、不綺語(諂媚)、不暴語(威嚇、發怒之言),遠離一切戲論(玩笑戲鬧、不合實際之言論)、諍論(詭辯)、無益徒勞之論(耍嘴皮強詞奪理)。
正業:又作正行。指正當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作一切惡行。
正命:指正當的謀生手段,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因果,符合正當與清淨,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例如造口業搞栽贓抹黑、挑撥離間的網軍及名嘴)。
正精進: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而行動。不但要精進,還要知見正確,假使精進而知見卻不正,就會落入無益的苦行、偏執於世俗迷信。
正念:正念就是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有事有理;於事上,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一切善法;於理上,修一切善。
正定:心達到寂滅境界,即是正定。寂就是不動、不受俗世干擾,滅就是漏盡煩惱。不僅心寂靜不動,還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正定。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而發起了正念定見。
十業:佛教以十業為道德因果規律,輪迴是其必然結果。
十善業:行十善業,至少維持輪迴於人道,若不犯五戒,可升仍須輪迴的天道。(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包含口四業)、飲酒)
身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四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意三善業:布施供養(非貪)、慈愛悲憫(非嗔)、知識智慧(非癡)
十惡業:行此十惡者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牲這「三惡道」
妄語:虛假不實的謊言、似是而非扭曲黑白、狂妄自大的胡扯(例如把錶當鐘來惡意指控別人送禮不當)
兩舌:挑撥離間、故意分化之言(例如說別人一堆建設案都有弊端卻拿不出證據)
惡口:罵髒話侮辱他人、口氣惡劣耍權威、言語毒辣不給人面子之言(例如我是台大的會聽不懂嗎?)
綺語:阿諛奉承、花言巧語、矯揉造作、諂媚虛言(例如把造口業的不入流人士當神在捧的諂媚媒體)
殺生:泛指殺害一切生命,偏狹一點也要跟基督徒一樣:不殺人。但是對於兇殘惡意濫殺無辜之人,不在此列,當人已無人性,律法就有資格替天行道。
偷盜:偷取他人財物,不管是偷竊、強盜、利用職權、政策、關係、特權不正當取得之財物。還包括該給人而惡意苛扣之薪資、報酬、利潤、福利,以及不當取得高於相對應付出勞務、財物之收入。
邪淫:放縱感官而作出侵損別人或越軌的淫亂行為,例如姦淫、性侵、召妓、外遇、強拍裸照、鹹豬手性騷擾、言詞性騷擾等。
貪:貪圖非自身行正道而來的榮華富貴、權勢、名聲、享樂、情慾。貪財吝嗇、該付出而不付出、不該得而強奪。
嗔:因妒忌、憤恨、埋怨,及種種不滿情緒而引發之怒火,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的仇恨、族群意識的對立。
癡:執迷不悟的錯誤意念,積非為是、不講道理、不學無術。不以知識、邏輯合理研判之主觀偏見。
以上所有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苦集諦都能放下,達到「無我」的境界,再修行八正道、十善業,才能修道成功,止息一切煩惱、痛苦,自然能解脫,除掉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放不下色蘊、嘴巴一直喊苦的人,就是放不下「自我」,只想靠念佛經、佛號來斷掉輪迴?那就如同佛學所闡述的「顛倒」,當然是夢想了。
那為什麼說念阿彌陀佛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菩薩、佛陀的無餘涅槃,更不是免輪迴的無色界天。那是阿彌陀佛用意念創造的世界,是提供真心懺悔、專心修佛者繼續修行完成菩薩道的場所,在那裡時間長到可以慢慢修行。不過要修菩薩道,在人間更方便容易,有五蘊考驗才能了悟自己有否做到。修菩薩道主要修行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
布施:
1.財布施:捐獻金錢、物資、糧食飲水、提供他人物質上之需要(善德)。
2.法布施:宣揚佛法(非單純佛「教」)、勸人向善、阻止作惡言行,提供他人精神上之需要,進而一起行善(善念)。
3.無畏布施(人布施):以身作則、不畏人言譏諷、阻撓,身體力行當義工、法工,幫助他人、參與公義(益)之行動,提供人力支援、免除他人之恐懼害怕,增強他人信心及愛心(善行)。
財布施是基礎、法布施最殊勝、而無畏布施最高尚,代表捨棄一切、無我無執著、願為眾生服務。
持戒:簡單的就是使人揚善不做惡的戒律,八正道中的正語、正行、正業,就是屬於「戒」的正道。另外行十善、五戒斷惡修善。
忍辱:堅持正道修行,即便被人公然侮辱、栽贓抹黑,也忍耐不改其志,維持行善之意念及行動。按佛教所言,謗僧者,下地獄,破和合僧(破壞修行眾之和諧無諍)者為五逆罪,墮無間地獄。各人業報各人擔,修佛者自當行善修道、不受外界干擾。
精進:身體力行行善助人、心態努力斷除雜念三毒,不好逸惡勞、偷懶怠惰。
禪定:一般為坐禪,分止禪跟內觀禪,藉由專心靜坐,達到腦袋放空,毫無意念。藉由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肚子起伏來達到專注目標。另外還有行禪,專注在腳底的感覺。不過以我的經驗(抱歉,有人會笑我只有一次禪修經驗,人家都坐了好幾年禪。不過至少我八年反貪腐,都在無我為眾生求法的公平、善惡有報的行動,一次就有接觸,所以提出我的經驗),坐禪以不輕易動為宜(自然靈動就不強制定住),腦袋不思考自身的利益,不求自身的好處(健康啦、財富啦、平安啦、子女高就啦、父母長壽啦...),有布施行善,就會有感覺。若沒做到「無我」,就要小心邪靈上身。
般若:不讀書是不會有智慧的,但是讀書主要是得到知識(智),要能有判斷思考分辨、斷煩惱的能力(慧),那就要多用腦子去思考,還有藉由禪定讓菩薩對我們的如來藏靈體上課,雖然不知道在上甚麼,可是看網路資訊,發現理解能力有快速多了。而有時,會很清楚感覺腦部在自我思考一問一答,讓自己去了解佛理,達到更清楚的理解。
先做到這樣,達到邁入菩薩道的標準,才能真正說自己在修行學佛。 看完了這些專有名詞,記得再回頭去重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新釋解讀)
http://blog.udn.com/ying6100/2180176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