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新釋解讀)
菩薩教導我的功課:第一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解讀(107.09.25.補充增強)
因為許多朋友對佛學沒整體概念,所以我從頭解釋,想要直接看心經解讀者,請拉到下方觀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人在背誦。為了成就菩薩道,脫離輪迴,這篇唐玄奘大師翻譯短短260字的心經就成為許多人或是各宗派佛教徒的必背、必唸經典。甚麼是菩薩道?就是拯救眾生,幫助眾生得到最高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以利樂眾生為主要信念,在眾生苦難時,拔苦得樂、解脫危難。簡單白話點的說,就是沒有「我」個人的存在,只要眾生有難,就加以援手幫助,而不是「等我有空、等我退休後、等我賺大錢以後」。所以要成為救苦救難菩薩,就該先了解菩薩的心態。而心經開宗明義就是喊「觀自在(觀世音)菩薩」,所以了解心經就是要學習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心法,白話說就是「心態及心理準備」。或是說當菩薩的入學考試,擁有這些心理狀態,才能當選菩薩,開始學菩薩的「超凡技能」升天遁地救眾生。
從事保險業時,常強調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立場「感同身受」,才能知道對方想甚麼、做甚麼。舉個例子,今天有一艘船發生船難,我們坐在船上,眼見船要沉了,心裡開始發出求救訊號高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救救我」,菩薩現身化解危機讓大海風平浪靜,這菩薩是「拯救者」,而我們是「受難者」,是拯救者喊觀世音菩薩?還是受難者喊觀世音菩薩?許多人想學菩薩道,天天只學習唸觀世音菩薩,是在學拯救者?還是在學受難者?
先講菩薩是甚麼意思?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解讀為「覺悟」、「悟道」、「融會貫通佛法的道理」,「薩埵」解讀為「眾生」,唐玄奘大師翻譯成「有情」,跟那些沒生命的物體做分別。印度語言是亞利安語系,跟英文一樣是倒裝句,所以合在一起就是「為了有情的眾生而開悟成佛、拯救蒼生」。而不是外界說的「自覺覺人」,把自己放最優先(這就容易變成我執過重)。所以要當菩薩,重點不是為了自己可以擺脫輪迴之苦,而是為了維持「救助度化十方眾生」的行動自在迅速方便而使自己維持「空」的靈體。修行菩薩道是從幫助他人來圓滿修行的道路,而不是從只顧自己念佛經佛號來修行的。重點放錯,就從利他變成自私自利,永遠成就不了菩薩啦。
菩薩要做甚麼?妙法蓮華經專談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開宗明義,佛陀很清楚告訴大家,「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裡面的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可不是只有人類,而是整個宇宙的十方世界,包含餓(惡)鬼界、畜牲界、地獄界、阿修羅、天、龍、夜叉、梵天....,而觀世音菩薩法力無邊,可以自在來回在各界之中,所以才又稱「觀自在」。
成為菩薩後,已經超脫天界眾生,所以沒有形體,以「靈」體快速活動在慾界(有形體有欲望的人界或其他界)、色界(有形體的天界)、無色界(沒形體的天界,這裡改用「空」界,才好解釋整個心經的內容)三界之中。靈體,在佛家的專門術語,就是阿賴耶識,或稱如來藏,真正永恆存在的種子識。輪迴,就是這「如來藏」(也稱「真如」,就是「真實存在的本質」)不斷換軀殼(例如我們現在的肉體),或是沒有軀殼先到地獄教訓一下在人間造的業,然後喝孟婆湯,把人世短暫不重要的資訊清除掉,再重新輪迴。
而以我們人類來看,把地球46億年畫成一條線,現代人在地球上只有1.1萬年,連在線上點一小點都太多,每個人的生命即便算100歲,在地球上根本等於不存在一樣,更遑論在宇宙中。所以人的一生放在整宇宙上就如同空的不存在,只有「如來藏」才是真的存在著不斷變換軀殼。而這如來藏也會離開地球到其他星球(佛家叫天道)去輪迴,所以六道輪迴就有「天道」。但是地球只有看得到形體的「人間道」跟「畜牲道」嗎?佛、道教提到的「餓(惡)鬼道(有形體,人眼大多看不到)」、「地獄道」、「阿修羅道」也在地球,可見我們所居住的空間,不是只有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才是算有存在的。
菩薩為了救眾生,只存有如來藏不再輪迴,這叫「法身」,沒有形體才可快速來往各界,但是總不能度化眾生都看不到人吧。普門品後面也一樣一樣算清楚,哪個身份求救,觀世音菩薩就現身何種身分去度化,如果是人就化身為人,如果是金剛神,就化身為金剛神,普門品把33種身分都列了(於回應欄補充),我就不多寫,這叫「應身或化身」。不過,為了讓眾生了解祂是菩薩,有時就會現出我們常看到的菩薩像,那就是「報身」,整個宇宙百千萬億眾生在求救,當然菩薩就會分出百千萬億的應身跟不同報身出來,所以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像跟菩薩名就非常的多種。
普門品也提到,觀世音菩薩的工作內容:1.拯救眾生外部七難:火難、水難、風(羅剎)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2.幫忙度化內在的三毒:貪欲(含邪淫)、嗔恚、愚痴。3.完成「求子」之願。心經是由觀世音菩薩所傳授,自然以自己的經驗傳承來開導眾生。
好了,先把這些基本觀念解釋通了,接下來直接進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解說。
般若,就是「智慧」,除了知識(智)外,還有判斷是非、化解疑惑、斷除煩惱、通達真理(慧)的能力。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一般解釋成「度到成佛免輪迴那一岸(彼岸)」,我們會輪迴的人世稱「此岸」。般若波羅蜜多兩個合在一起就是,想要度到不輪迴的對岸之智慧,這是字譯,意譯就是「要當菩薩的智慧」。心經就是心法,前面說了,基本該有的心態跟條件。整個白話來說,就是想當菩薩或成佛的武功心法祕笈。學武功不是把整本祕笈背得滾瓜爛熟卻不去練功就武功蓋世,所以「修行」,要修習學問,還要身體力行才有用。這心法是要心態練成了才通過菩薩考試的。光一直念心經卻不了解意思不去調整心態,等於只背武功祕笈卻不會武功(讓我想到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王語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在進行深度菩薩智慧之解說時,清楚地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心態不被自己的主觀意念所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幫眾生解救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舍利子,(色性是空、空性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這裡可以置入您的名字),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不管有無形體的各界,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104.03.21.註:原文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面,還有一句:色性是空、空性是色,玄奘大師不知為何原因刪除這一句。經查摩揭陀國法月大師有譯出這兩句,白話翻譯為:「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由如來藏之本性才能看到眾生的真實樣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而要拯救各界眾生,從菩薩來看,表面的「色相」是不存在的。而從「色相」身上所衍生的感受、想法、行為、意念對菩薩來說,都一樣是以如來藏的處境為考量,依據正道標準進行度化,如此才能看到真實的樣貌作為判斷進行拯救、度化。(例如:遭受劫難時,不是以當時處境施行拯救,若是因果報應或是以磨難來鍛鍊修行,菩薩就不會伸手救援。)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是所有的正法、法則雖不具有形體樣貌、卻真實存在著。菩薩以正法(如八正道、十善業標準)施行度化。沒有貪嗔痴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痴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104.03.21.註:不增不減,在梵文的原文為「沒有缺陷沒有圓滿」,就如同我的解釋一樣,因為三毒之念增加造成了缺陷,所以要靠正法去減除三毒而達到圓滿。這也是為何玄奘大師要翻成「不增不減」的原因。而梵文原文有「被動式」的含意在,所以「不生不滅」等三句就不該是外界一般不知所云的解釋內容,我的解說才具有「以法清垢、善惡有報」的意涵。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身為菩薩以「正法」施行救助宇宙眾生、懲奸除惡,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形體、物質、環境因素的干擾,也不會有外在因素引發的感受、想法、行為、自我意識等五蘊的困擾而失去準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干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六根的誤導,自然從眼界一直到意識界產生的六根、六塵及延伸的六識,合計十八界的干擾就不會存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身為菩薩行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就不用為了消滅(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如果自己先有當菩薩的心態以此去修行六度波羅蜜求得到彼岸的智慧,心中就不會有任何自我的牽掛跟障礙,沒有了任何的牽掛及障礙,做事就不會怕東怕西,妄想一堆來阻撓自己修行,才能真正遠離只想到自己怕輪迴之苦求解脫卻不真心關懷眾生他人死活,說一套做一套的不實際夢想,而達到真正脫離輪迴之苦、讓自己如來藏處於安樂、圓滿、寂靜不再輪迴的環境(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現在來告訴你修行菩薩道的心法口訣,這個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快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快看透拋棄四聖諦帶來的困擾。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104.03.21.註:得佩服摩揭陀國的法月大師重譯時將原鳩摩羅什及玄奘大師音譯的「竭帝」及「揭帝」改成「揭諦」,更符合佛學的含意。至於英文翻譯或有人直譯「去吧、去吧」,就有點把觀世音菩薩當小孩子在說笑話了。22:42pm補充:我錯了,聖經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在天上的上帝跟菩薩們是很有幽默感的,咒語直譯就是:去吧、去吧,越過去了,都超越過去了。
如果您以前看心經的翻譯跟我這翻譯差很多,那可以考慮這個翻譯再去重新思考哪個翻譯讓您比較清楚了解菩薩的心態,就像我們找名人演講,要聽的是他的成功經歷一樣。這只是心法,要成為菩薩,在北傳佛教中,行為是要做到「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而在大悲蓮華經裡面,寶藏如來告知的修持菩薩清淨法門(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中,更是提出想加速提早成就菩薩道的法門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多聞、一切功德、智業、慧業、慈心、悲心、喜心、捨心、聽法、了斷生死、荒郊野外的修道場所、專念、正確的意念、思惟、四念處、正勤、如意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諸力、諸覺、正道、聖諦、四辯、緣念、善友、發心、用意、專心、思惟善法、攝取、護持正法、善願、方便。這麼多的法門要修行,才能了解眾生之苦,進而施行度化、拯救眾生,成就菩薩之道。
當菩薩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懶得讀書、不想立刻去學、只想念念佛經就可以解脫,這都是「顛倒夢想」。而那些法門中也沒有參加法會做做法事就可以脫離輪迴當菩薩。萬事都得先付出,上蒼才能看到你願意為眾生做事的「能力」。會積極去救眾生,才有資格去當菩薩。如果不拋開貪欲(只求自身好處),瞋恚(嫉妒比較不滿足之心),睡眠(昏沉度日不切實際),掉悔(永遠後悔沒有早知道),疑慮(懷疑上天及十方世界的存在)等「五蓋」的干擾,不認真修行只想作弊直接當菩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愈早修行,愈能把經驗修到。
別用要花好幾世才能修行成功來找藉口。我們無法保證自己下一世還會當人,萬一不慎落入餓(惡)鬼、畜牲道要修行可不容易。下世即便當人,也不一定會修行。很多人說生在有錢人家是前世修的福,但是看看現在有多少斂財致富,卻不見行善的。像那種布施到把七棟房產全賣了幫助弱勢民眾的十元便當莊朱玉女嬤,才是捨棄身外物,達到修行的第一步。念佛只是先讓自己消業、淨心,不能算是在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才是力行菩薩道。
舉一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眾人就是眾生,政治不是政客貪圖權位搶奪頭銜官位的事。許多人都說自己不關心政治,那就是告訴老天爺,您不在乎眾生死活,只想自己有所好處(自我催眠說這叫:自覺),只想到自己,就是「我執」還在。所以許多人隨便投票,把政治變成政客奪權之事,支持那些貪贓枉法、作奸犯科、犯十惡業之人擁有管理眾生之權,導致百姓受苦難。助紂為虐造的業,光靠唸佛超渡自己這一世的業都不夠,又那有存下修行的資糧好達到彼岸呢?這就是「無明」,不擺脫無明,就難以脫離輪迴之苦。
104.03.21.補充:在翻譯完心經時,心裡就在想觀世音菩薩是在何種狀況下,對舍利子講出這些心法的?如果知道當時的情景,會對這心經的解讀更有幫助。果然一星期後,朋友Peter送我一本圖解心經的書,裡面把歷史上翻譯心經的七種中文版本及國外英文版本全都附上。中文版本除了鳩摩羅什跟玄奘兩位大師直接說重點的略本外,其他五位佛教大師都把發生時的人事時地物一併翻譯(廣本)。看完所有的翻譯,了解當時狀況,才知菩薩教我這個解讀之用意。那本圖解心經資料查找完整,但是白話解讀只能用「悽慘」來形容,完全以站在「人類」的自我觀點去解讀,根本就沒看「空」,更別說看透了。
菩薩又不是得了口吃,講話不斷重複外,還斷斷續續內容不流暢,怎麼可能?所以心經解讀就不可能前言不對後語,只看表面文字「空」去做解說,卻不把整個佛教的義理跟宇宙的十方世界環境考量進去。佛陀是觀看「宇宙」而悟道,這「宇宙」的實相才是佛家要傳達給信徒的「勝義締」。
先來說心經說法的當時狀況:
時:佛陀在對舍利子等比丘眾及觀世音等諸菩薩說「大般若經」法之時,阿難尊者紀錄,此時中場休息,佛陀進入三昧定中。
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旁的靈鷲山上。
人:佛陀、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上首菩薩及一般菩薩約7萬7千人、大比丘約1250人,天人、阿修羅、乾闥婆都在場。(所以不是只對人類說法而已)
事:佛陀正在入三昧定,觀世音菩薩自告奮勇跟佛陀請示要傳授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精髓。佛陀應允後,觀世音菩薩先行入定示範進行深度觀照,將有形體之五蘊放空直見法身(如來藏),完成後才開始說法。
物:觀世音菩薩面對空中菩薩、天人、阿修羅等八部大眾及靈鷲山的比丘人類,教授成為聞聲救苦菩薩的心態及解脫之法—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是「空」的,所以沒有「物」,但有內容,這就是「諸法空相」的一例)。
從上面的人事時地物,就很清楚知道,這不是只在對人類說話,要傳達的是身為上首菩薩的智慧,當然是要站在「觀世音菩薩」的立場(拯救者)來告訴大家「自己的經驗傳授」。結果世上翻譯都以人類(受難者)立場,只想先求自己解脫才要去幫助他人,本末倒置,如何放得開「我執」得到果位?
一個靈鷲山就坐滿人了,那些菩薩還有7.7萬人數,那塞得下去?依據大悲蓮華經描述佛陀前身廣海梵志發500誓願時,一時宇宙震動,光東方世界菩薩就有「92億」眾立刻趕去祝賀,可見這些菩薩只能比頭髮還細的靈體出現,展現「空」的形體,剛好對應人類「色」身,而菩薩才要強調不管在空界、色界、任何「身份」,都是相同的修行,才能更加精進得到正等正覺的無上智慧。
105.06.12.補充:如果對佛學專有名詞常識不是很了解的,請先看這篇文章:菩薩教導我的功課—第二章、心經內的佛學常識,再回過頭看這篇心經解讀,會更加清楚些。
http://blog.udn.com/ying6100/2146538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