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以無「念」為本,無「相」為宗,無「住」為用;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體用並顯。
【無所住】是不著「有」,而【生其心】是不落「空」;空、有兩邊不著,超越了兩邊即入【中道】實相。修行人若能於一切法無所住;換句話說,當隨緣遇境時,在一切境緣的順逆、善惡、美醜之中,能無動於衷,不受境遷,不隨物轉,保持自己現前的這一念心清淨無染,如如不動,使心無掛礙,即是實相無相之體。《心經》開示世人:心無掛礙故,即能遠離顛倒夢想,則我執、煩惱、生死、無明,皆無可住。但若執著於「無住」,又會落於「空」相,當知真空不空,所謂虛靈洞徹,這一念靈明覺知的心,是了了分明,可隨緣起一切大用。
【生其心】,是「般若」從體起用所產生的一切妙用。此心,即吾人本具的妙明真心,即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以及利他無我的心。眾生因執著病故,處處著相,不是著「空」,即是著「有」,不是執「常」,便是執「斷」,所以眾生心,心有所住,所以產生了虛妄心、差別心、貢高心、煩惱心,故而心生顛倒夢想,擔心得失,掛礙恐怖,惴惴不安,惶惶不能終日。若能一念覺悟,返觀心源,明白實相無相之理,於一切境緣,能不取不捨,離一切虛妄之相,使心不執著於五欲六塵境緣的誘惑之中,而能屹立不動,放下所有的分別、妄想、與執著,則眼前的境界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藏的一真法界。《首楞嚴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當煩惱心起,攝心念佛,聲聲『阿彌陀佛』佛號,如海潮音掩,妄想自然不起,就能安寧自在。
永明大師說:「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聖凡是一不是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所現的是真心、是直心、是本性,識所變的是妄念、是業障、是無明,心所現到識所變就在一剎那間,正如彌勒菩薩所說:「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我們不可能察覺得到,所以自性與無明是同時,所以才說聖凡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所有一切正念、邪念、善念、惡念都是由真心所現剎那透過心意識所變,心意識有「善、惡、智、愚….等種子。」才能轉換出行為來。《壇經》「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就很清楚的表達其義,所以「除妄即真」,就是「歇即菩提」。
每個人都有覺性,縱然某人做了多少的壞事,當午夜夢迴時,良心不斷受到譴責,懊悔的那個當下就是覺性的作用,只是這個作用,時間很短,可能三秒鐘,五秒鐘,瞬間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仍舊是滿腔的惡念;因此修道就是把我們的覺性啟發出來,讓覺性作主,修道就是延長覺性作主的時間,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二六時中】都能覺照,就成功了。
當我們覺醒了,做起事來很有智慧,說起話來很有智慧,活的很有智慧,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和媽媽相處,知道讓媽媽快樂的方法;與太太相處,會體諒太太的辛勞,以包容代替挑剔,用鼓勵代替鞭策。家裡的氣氛就會其樂融融,在智慧的羅盤上,可以準確的標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方位,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一點都沒錯:「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
凡夫之所以有煩惱、痛苦、憂愁,完全是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咎由自取之故。法界本來清淨空寂,只因世人迷昧無知,庸人自擾。若知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之相,沒有自體,了不可得,於是便能看破、放下,不再執迷不悟,進而不再從這些虛妄不實的境界中妄計分別,巧取豪奪,造作諸業,則三業清淨,就能自在無礙了。故知【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只要放下便是。要知動念即乖,有念即妄,若能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便能與萬物同根,法界一體,那麼當下這一念心即是實相無住真心。放下則妄心息,妄心不起,則真心自見。
古德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覺者,一切不住,即相離相,故名佛;迷者不覺,見境生心,起了「愛見」,處處著相,所以煩惱不堪,故為眾生。六祖惠能大師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祖師又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前念不生,指的是清淨心,凡落入了語言、文字即成了議論。後念不滅,是自性起用。當清淨心起作用,則待人處世,慈悲心、平等心就能自然生起而廣利一切有情。
佛有三身,眾生亦有三身,三身平等無有高下、優劣之別。【無所住】是「法身」,法身清淨無染,遍一切處;【生其心】是「報身」與「化身」,能隨緣起用教化一切有緣眾生。當一切法無住時,則空寂靈知之真心充滿虛空法界,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若惡心起,則得惡報,此即報身。一念思邪化為地獄,一念思善則為天堂,即是化身。
我輩學人若能明白此理,則須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不存虛空之量;度一切眾生,不著度生之相,所謂:【隨緣常不變,不變常隨緣】。不變即無所住,隨緣即生其心。修行悟道,無論是參禪、研教、持戒或者是誦經、念佛、持咒等作一切佛事,都必須要放下萬緣,一心專注在道法之上;於一切時,一切處,時時以佛為念,不生攀緣,遠離妄想、分別、執著。能如是作,如是修,就是【應無所住】。
須知,真如本體自性不空,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至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無不具足圓滿。真性本來清淨無染,不起善惡之念,離諸「對待」,說善尚且不是,更何況說惡,所謂【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即說明佛性是離開善惡、邪正,對一切外境不起分別、愛惡、取捨之念,自性平等而住。
若能於一切法無所住,心自然就清淨無染;心清淨無染,自性的般若智慧、菩提覺性就開顯出來了,則慈悲心、平等心,一切的德能、神通與道力,不求自來,一應具足,這就是【生其心】。故知,不生不滅之涅槃境界不是別的,而是心念無住,不著一切相,是沒有煩惱染著的真如境界,亦稱之為常寂光淨土。
http://dabushi.org/seattle_pureland/jmzd/72.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