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8_P_1479864273435.jpg

人生的最高境界 —— 慎獨

「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還依舊保持清醒。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

「慎獨」一詞,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裏所謂的「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還依舊保持清醒。

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三個如一。「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就要做到三點: 

言行合一為情操 

《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把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君子了。 

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 知行合一。而他自己本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範。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為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 

孔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不僅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倫理思想體系,把社會道德規範集於一體,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率先垂範,積極踐行。

整日裡誇誇其談的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實際行動,真正的成績都是在不聲不響中取得的。與其巧言令色,不如腳踏實地。 

心口如一為良知 

不怕你尖酸刻薄,卻怕你口蜜腹劍。我們生活中最怕的就是那些心口不一的人了吧!

東漢名臣楊震風雅清正,為官數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稱,一次因公路過昌邑縣,恰逢舊交王密在此任縣令,當夜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

楊震拒而不受。王密說道:「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卻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這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楊震一般,話從口出後即使無人監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己言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這話正是告誡眾人:口中所言皆應出自肺腑,語出之理也當極盡恪守。 

始終如一為坦蕩 

中國人做事貴在一個「恆」字,而「恆」要的就是始終如一與不忘初心。 

無論是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還是元代時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他們做到了始終如一。 

而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它的背後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獨的工夫。三省其身,即面對自己,澄清自己的內部生命,純粹是為己之學。魯迅曾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踰矩。 

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並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鐘,是阻止你陷進煩惱痛苦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

一個表裏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 擇自《中庸》

刊於淨空法師公益學習平台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4%BA%BA%E7%94%9F%E7%9A%84%E6%9C%80%E9%AB%98%E5%A2%83%E7%95%8C-%E6%85%8E%E7%8D%A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