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道即有魔;但若不修道,是否即不著魔了呢?答曰:著得更迷爾。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道就有魔。於是很多人,乃為怕著魔而不敢修道。然是否「不修道,就不會著魔」呢?我說:唯著得更厲害爾!

譬如人抽菸,抽久習慣了,也不覺得「菸癮」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嚴重。這就如同一般眾生無始來皆無明業障,故反不覺得有無明業障;因此雖在魔中,倒不覺得有魔。而等抽菸人,想戒煙了;才會豁然發覺「菸癮」的嚴重.可怕。故必待修道了,才能分辨「何者是魔?」而非為修道故,才惹魔上身的。

何以不修道,反會著得更厲害呢?我經常用一種比喻:就像有些人抽菸上癮了,故每天抽、每天抽,也不覺得菸癮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嚴重?而也許哪一天,或因為別人的勸告,或為身體有一些逆相了;所以他決定戒菸。故必待這時候,他才知道菸癮有多厲害、有多可怕。

這情況就像無明眾生一般,以眾生既無始來都是無明業障,不只我是無明業障,也周遭的人都是無明業障。所以反不覺得有無明業障的存在,更不覺得無明業障有多可怕。

而等到有一天我們要修道了,才能分辨什麼是魔?原來我們周遭的,卻都是魔哩!故不是為修道,才惹魔上身的;而是為修道,才能分辨:原來這就是魔。

蓋所謂魔者,未必指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而是指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業障、煩惱、迷惑。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即使還有;亦為無明業障相纏故,才引狼入室也。

所以不當謂:以魔不願眾生修行故,才來干擾。其實,魔本來就存在我們生命當中,而我們就是為了克服這些魔障,才需要修行的。所以修道有魔擾,那才是正常的。

故魔,未必是指外在的魔也。而世間往往把魔,認定是天魔、鬼神魔或其他非人眾生。而《楞嚴經》最重要的觀點,即當把一切魔,由內在去處理。因為若一切境界,我們能去轉它而不被它轉,即一切非魔也。反之,心為境轉,則一切境相,何非魔呢?因此真正的魔不是外在的眾生,不是外在的境相;而是眾生無始以來梗梗常在的無明、業障、煩惱、迷惑等。

至於鬼神、天魔以及非人等外魔,到底有沒有呢?如就現象而言,佛法乃不否認有這種魔的存在。但外魔也須對應於眾生的無明妄習、共業相牽,才能乘虛而入的。所以對某些被外魔干擾的人,我倒是經常奉勸他們:因為你有這樣的業,才有這樣的魔;所以當從改變你的業,而能遠離魔障!因為若業習,不再和鬼神相應,他就不再來纏你了。

所以重點還在於用修行來改變我們的業,而不須去認定實有外魔,故得用各式方法來防範或抵抗。在《楞嚴經》中有一段經文,即說明外魔乃為無明業障相纏,才會招惹的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即使有天魔、鬼神魔以及山精妖怪等,在你修行時,懷著瞋心,懷著傷害你的心,而來擾亂。但是他們是在『塵勞』之內者即於三界中,隨惑流轉也。而我們的真心妙覺,卻如虛空中的光明。故對見性者而言,這些鬼神的干擾,就像以風來吹光,了不相觸。或像以刀來斷水,水仍常流。
此何以將真心,比喻為光呢?為光乃無形體、無質礙,故何能傷害之也?同理,水也是柔軟而無界限者;故以刀斷水,水自常流。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銷殞。』若有智慧者,乃像沸湯;而鬼神卻似堅冰。故堅冰碰上了沸湯,便因受到熱氣的蒸發,而慢慢消融了。所以一個真有智慧者,即使鬼神最初還來搗亂;但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就會變成他的護法堅冰消融成水也。
然來擾亂的鬼神,是繼續搗亂你、控制你?還是終成你的護法呢?這就看我們心中的主人,夠不夠明智?夠不夠鎮定?
『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客是指變化的塵相。而主,則是真如心性。故為迷失了不動的真主,才會被流轉的塵相,所干擾、所傷害。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主人云何能不迷?答:唯不『著相』爾。以若著相者,心為物轉,即是迷也。是以「是魔、非魔」不應於相上分辨以魔王亦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一切瑞相也。
這裡所說的『主人』,並非指內在的靈魂或神識之類,而是指從見性而證得真如心也。於是既從見性,而證得真如心,即能不著相也。所以迷不迷,端在著不著相爾。因此是魔非魔,亦不當從著相的觀點而去分辨也。因為魔王亦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一切瑞相也。甚至連鬼神都能示現。
其實,心既著相,早已迷也!云何更能於中分辨「是魔、非魔」?所以禪宗常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即指「不著任何相」爾。否則著相而斬,豈與道相應哉?

所以我雖講五十陰魔,但不帶領諸位於魔相上仔細分辨,否則經典上所說的五十陰魔,還是太少了。事實上五百陰魔,五千陰魔,都難以盡言;因為相的變化,本就是無窮無盡的。故如想按圖索驥,以從相中去分辨:何者是魔?何者非魔?其實,既著相者,即已著魔也。

所以為何仍有很多人窮盼瑞相呢?為有瑞相即表示諸佛有感應,或修行有成就嗎?其實既著相了,竟有什麼相,還是瑞相呢?因此禪宗常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何須要斬呢?又如何去斬呢?其實,只要不理它,心不被它轉,即是斬也。倒非必把現象全抹盡,才叫做斬。如認為必抹除一切境相,才是斬;這倒是又被轉了。

在經文中之五十陰魔,乃『色受想』三陰,才有外魔也。因此,心愈內攝而不著相,乃愈能遠魔也。
所以經文中,雖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有陰魔。卻只『色受想』三蘊,才有外魔的干擾。這也就為心若能愈內攝,愈內攝即愈不著相。於是以不著相故,能遠離外魔的干擾。
所以經文中,常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即是謂:以不著相故,則任何境界,都是善境界心境之善,非物境之善。反之,若著相者,即受群邪內邪與外邪。內邪是指無明業障的現行,而外邪是鬼神、天魔的干擾。
所以《楞嚴經》中,雖有五十陰魔的經文,其實不須太著相而去分辨。這就如同《小止觀》中,也有〈覺知魔事〉一章,其實也不可為著相而滋負擔也。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yxc-08.html#ch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