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分別心生起時,不要一味地計較、執著,應進一步地認識、瞭解,久而久之,必能有所突破。」
此學佛方程式,從「分別」人與事中,難免有「計較、執著」,而吾輩學佛者,以「明瞭」為修養,當然,不可一味地要求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必須進一步地認識、瞭解,而「認識、瞭解」之功,端賴學佛者修養的深淺。當然,所得之「果」必然較圓滿。
您的「道心」是否在人與事的漩渦中,有所退失而難以透出嗎?不妨在您的分別心中,將計較與執著之心認識透徹,必有突破之日。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罪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裡,都給它一個註腳,正如同嘔心瀝血之作,給予生命的不同意義。但有人不禁要問:我能主宰我的生命嗎?我能在現實的生活自由自在嗎?哲學家們觀察現實的人生給予「唯心」與「唯物」的肯定,認為現實的生命,總不過是「心」與「物」的主宰者。文學家們描寫現實的人生,給予理想的刻劃。科學家們研究現實的現象,給予研究與發明,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而佛陀的理念裡,告訴我們,現實的生命裡,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可把握遷流變化的現象,諸如:
四大裡,地的動搖,水的無狀,火的暖熱,風的流轉。
自我的,生的熾盛,老的哀頹,病的憂傷,死的無奈。
心理的,生的造作,住的執著,異的無常,滅的消逝。
現實的生命,因「心」的無常,「性」的遷流,必須以「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唯心」之「明」,「性」之「見(顯)」,而出離生死之海。
生命之歌,其歌之內涵,唯賴自我之「明瞭」而發揮生命之價值,以有「生命」之短暫,譜出無盡韻味的曲調。
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而智慧的來源自於「聞、思、修」的修養。
雲老禪師說:學佛,肯定不是學人。
可是有人不禁要問,我們不是處在人的世界裡嗎?
有可能離開人的範疇?
不錯,正因如此,便須瞭解,學佛並不是學人。
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智慧能化解問題。
學人,只是學人的模樣。可能是問題的製造者。
什麼又是佛陀的智慧呢?
雲老禪師說:
「智,梵語闍那,舉凡一切的知識與經驗皆稱之為智。」
「慧,梵語般若,能運用知識與經驗化解問題的稱之慧。」
舉例而言,煩惱,來自於自我的知識、經驗。
菩提,是將這些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加以整理,化解原有的煩惱。
什麼又是智慧的來源?
聞,收集、整理資料。
思,比較、選擇資料。
修,展現資料的內涵。
因此,問題的製造與化解,便是學佛與學人的最大差異。
止與觀
止者,止於一念,研究、分析、認識。
觀者,觀照菩提,察覺、返照。
何謂止?
止者,止於一念,於生起的意念,不使其消失,而能把握「住」相,深入地研究、分析與認識。
舉例而言:我生氣了,止,先沈住氣,冷靜下來,深入探討。
發現:生氣之念,來自於外緣與自我相應而有。生氣之念,原表現於「欲」的滿足。
進一步認識:自我原是色塵緣境的被主宰者。強調自我意識的可憐者。何謂觀?
觀者,觀照菩提,於先前研究、分析、認識之內容,深入菩提之所在。
此處「菩提」當能顯現其「功德」之處。
舉「生氣」而言:轉色塵緣境的主宰之力。自我意識的突破之道。
欲的認識
人有欲,欲的形成來自於根塵緣境。
根,具「能生」的意思,有眼的、耳的、鼻的、舌的、身的、意的。
塵,有「垢染」的意思,有色的、聲的、香的、味的、觸的、法的。
緣,是「由藉」的意思,緣別不同,有因緣、緣緣、次第緣、增上緣。
境,為「心之所遊覆」,如色為識所遊履,謂之色境。
是故,欲之形成,因根、塵、緣、境而有: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貲財,人以財物為養己之資,至貪求戀著不捨。
色欲,色即青黃赤白及男女等,人以色悅情適意,至貪求戀著不捨。
飲食欲,食即世間肴膳眾味,人必假飲食資身活命,至貪求樂著無厭。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人因聲名能顯親榮己,至貪求戀著而不知止。
睡眠欲,睡眠即情識昏昧而睡眠,至怠惰放縱樂著無厭。
唯行者,從事「五欲」的貪多,至少欲,以至於清淨欲,方稱是「淨業行人」。
http://www.chiefsun.org.tw/tw/0_disciple/4_detail.php?l=2&I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