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咒大意

楞嚴咒乃咒中之王,除障之最,誠摯持誦楞嚴咒,福德最具足,加持最具力。另,楞嚴咒,是對治淫欲的根本大咒,楞嚴經上講,持頌此咒語,可以逐漸成就戒律。
楞嚴咒大意摘自《楞嚴咒疏》清.續法大師  
《楞嚴咒疏》清.續法大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3 Sat 2015 15:24
  • 心念

心念

人心念變了
德行就變了

德行變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蘊之身是誰的身?

學習佛法,我們應該要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五蘊之身」是誰的身?誰有五蘊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啊,不是嗎?你們怎麼都不敢回答,都不敢承認自己有五蘊之身?《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經典所講的道理都不離開我們自己的本性,所以不要把自己和經典分開了。

所謂「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之身還有一個名字叫「五陰之身」,為什麼叫五陰之身?這五種好像陰山一樣,把我們光明的自性覆蓋住了,陰氣積聚,所以叫五陰。這個「陰」不是一般說陰間的陰,是對著我們光明的自性而言,稱為陰。

五蘊是哪五蘊?第一「色蘊」,以質礙為義,即是有形體,有障礙的;在大殿裡面,如果人多的時候就擠不下了,為什麼擠不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色身,都要有一個地方來放它。這種有形色有形體,是屬於色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待生活的3種正確態度

一、每一個人的出現都必然有原因

這世界上會有各式各樣的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樂觀的也有悲觀的,有鼓勵你的也有潑冷水的,有你喜歡的當然也有你不喜歡的,但我想每一個人的出現都必然有原因的,碰上了彼此喜歡的,是我們的福氣,從他們身上我們學習到更好的事情,彼此扶持也彼此成長,如果恰好碰見了不喜歡的,就算覺得很煩,但至少他提醒了你,自己絕對不要和他們一樣。

世界很複雜,人心很複雜,你都知道而且你也都會經歷,但希望你能記得,不要用黑暗去對付黑暗,不要用恨去對付恨,只要相信,這世界上一定還有和你一樣的人,正努力的往你的方向前進,看透人情冷暖卻選擇不世故,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定比墮落更強。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定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禪定是極度的專心,「禪」與「定」在翻譯裏是華梵合一。「禪」是「禪那」,梵語音譯的;定是中國字。所以上一個字是梵語,下一個字是華語;「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的意思,但是他靜中有思慮,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也翻作「止觀」。「止」是定的意思,止裡有觀。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禪定,是止觀。念佛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定」,就是「止」。這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觀」,就是「慮」。  

二、 惠能大師教人坐禪,不是坐蒲團,面壁坐禪。《壇經》講得很好:「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不是盤腿面壁。內要把貪、瞋、癡、慢煩惱消除,外面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禪定。此地講的定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 

《金剛經》末後, 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自行化他?世尊叫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就是禪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說得簡單明白一點,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被外境所誘惑,這就是「不著相」。不是離開外面境界;離開,還度什麼眾生?要度眾生,就要跟眾生接觸;雖接觸,決不著相,決不受影響,這是「禪」。內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貪瞋癡慢,不動是非人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定」。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