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金句20160226.jpg

認清「巧言令色」才不會今日之愛變成明日之恨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喜歡說輕佻、詭詐、狡猾、誇張的話,明明連自己都不認同的人或事,卻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目的,裝著和言悅色,這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義』的!」 對人花言巧語,或是裝成討人喜歡的臉色,內心卻缺乏誠意,這種人的愛心是很少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30210104829.jpg

懂得低頭才能出頭

如果不懂得在現實面前適時的低頭,人生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懂得適時的低頭,是一種巧妙的智慧,沉穩的成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簡單解釋

若人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毛病的話,那就不是菩薩。

若是明心見性的人,而且沒有以上這四相之病,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jpg

人生大夢何時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師,著述宏富,弟子彙編遺文題為《憨山老人夢遊記》,因為大師文中提到:三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時其言也,乃紀夢中遊歷之境。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吾人所居住的是欲界,指存有色欲和食欲的有情世界。大師告訴人們,生活是一場夢,世界就是我們夢裡共同的家宅。所有的順逆、苦樂、榮辱、得失,都只是夢裡的情節。一般人在夢裡,有人、事、時、地、物,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感覺很實在;但是一覺醒來,知道是黃粱一夢,很容易就把一切的喜怒哀樂拋在惱後。因此,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也看作是夢境,就能體會經中所說無住的道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6).jpg

會隨時讚美人家的人,你真的是有福了!

幽默大師馬克吐溫曾說:「我憑一句讚美,就可以活兩個月。」

讚美可以鼓舞人心、給人加分,更能獲得友誼,所以學會讚美,學會感恩,學會看到別人的好、學會看見事情的好,學會凡事往好的地方想與看,你更會得到人家的尊重。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9-07-1441622835.jpg

抑鬱症(憂鬱症)的病因

抑鬱症的病因,也跟執著「常有」有關。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接受不了這個世界的改變。常聽人說,某某自從父親死後,就得了抑鬱症;某某自從離婚後,心態就變了;某某曾經很成功,後來他的工廠倒閉,從此不敢面對任何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pg

閒置田地

宋朝法演大師有一首偈語: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這句話是意思是,山前有一塊閒置荒蕪的田地,為何沒有人耕作呢?因為這塊田地經過了多次買賣,不知道換了多少主人,因此沒有人耕種。這首偈語乍看之下就是單純的一塊閒置地呀!其實,這是法演大師用來比喻一位修行人已經怠惰修行,心中長滿了雜草,起了煩惱無明。

「幾度賣來還自買」,是形容內心擺移不定,心的主人老是找不到歸依處,或是煩惱的事情太多,一顆心同時放在不同的地方,這樣的窘境當然會長出無形的雜草,除都除不盡,一陣無明風吹起,它又長了出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_23547977_1.jpg

學佛也要學對

痛苦與煩惱是每個人都不想遇上的事情,但不見得是壞事。原因是,痛苦與煩惱可以激發我們腦部潛能,啟發出不同的思維產生智慧,悉達多太子也是因為看到生老病死這些痛苦與煩惱才離開皇宮,尋求從苦海中解脫之道。

然而,現代很多人總以為只要專心念經,念咒,抄經,把這些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心中的痛苦與煩惱就可以消失,這種做法無異是水中撈月處於自我催眠狀態中,是無知且可悲的行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