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感言,吃過湯圓的感想。
吃過湯圓又多一歲了 , 多一歲,長一智,增一德 , 迴光返照自己 , 在歲月成長中 , 自己的智德是否也與時俱增 ?
《心經》有「無智亦無得」, 有人問︰既然說沒有智慧可得,那就沒有可以證悟的目標了;沒有目標,修行做什麼?
諸法皆空,既然是空,那麼能觀照的智,和所證得的理,當然也是空,也就是「無可執著」。因此,「無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無得」,是說沒有什麼可以得到。有人說修行可得福德、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證道果,如果認為有果可證,就是一種執著了,我執、法執皆不可得 !
所以遵守《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的話來修行才是最正確安全的。老子不也說了嗎?「大智若愚。」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 : 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循自然,其德不見。品德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別人怎樣看你是否有德,也不會刻意表現有德;一切依道而行,無心求德,也就是不在乎有沒有所得(得到讚譽認同),所以反而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 : 下德的人,執守著形式上的德。『不失德』者,執而未化也。品德低俗的人,是很計較別人怎樣看他的,故而會刻意表現有德,也會刻意表現有學識,目的是很在乎有所得。這叫「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孔子有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25】
古時的學者,是為充實自己、提升修養而學習的;時下的學者,是為了給別人的賞識而學習的。
無智亦無得,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湧現出來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無所住,當然無智亦無得,於此生滅身中,有一不生滅心,在來去塵境中,有一湛然不動之性,此即人人本具之菩提心,不假外求,亦即《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住心」,就是菩提心。
無住,並不是什麼都不要。「住」是指攀緣、想念、執著。想到過去,這念心就住於過去;想到未來,這念心就住於未來。於六塵境界中,住塵而生心,於人我是非中,分別而計度,稱為妄心。有所住著,就有生滅,生滅即是夢幻泡影。而無住心,就是心無所住,這念心不攀緣、不執著,如如不動,此即是定。所謂「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任是萬境生生滅滅、紛紛擾擾,任是念頭來來去去、起起落落,始終保持能知的這一念心,不起分別,不隨境轉,清楚明白,這便是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即是「無住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