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c c1_guan jing  02_03.jpg

心法皆空故無心法可求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何以故?為凡夫一向往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是將本心(鏡子)向心鏡中的妄念景象去追求一切解脫之法時,稱之為迷惑;不會將本心(鏡子),向心鏡中的妄念塵影去追求解脫之法的作為時,稱之為了悟。

本心自然清清朗朗,沒有任何的文字語言能強加解釋,能悟此事實真相者稱之為「解脫」;本心(鏡子)不會去沾染心鏡中的六根作用,不會被心鏡中的色、聲、香、味、觸、法所染著稱之為「護法」,能出離本心虛幻的成、住、壞、空的迷惑景象稱之為「出家」;不受一切心鏡中有為萬法運作所迷惑,稱之為「得道」;本心本自清淨無為,不因境中景象干擾而生出妄念想法,稱之為「清淨涅槃」;不被鏡中塵埃(無明)所迷障,自然顯露其光潔稱之為「大智慧」;不被本心之鏡,所照射運作的痛苦煩惱景象所執取稱之為「般涅槃」;本心之鏡如如不動,沒有任何鏡相的空寂之處稱之為「彼岸」。眾生心有迷惑時,即有「此岸」;若智慧洞悉覺悟時,此岸即變成彼岸。怎麼說呢?因為世俗眾生,一向心住於虛幻迷妄的此岸。能了悟最上乘的求道之人,心不住於虛幻迷妄的此岸,更不住於妄念中,追尋妄念目標的彼岸。若是清淨的本心,還會分別「彼岸」比「此岸」殊勝時,那此人的本心,依舊執迷在分別的妄念之中,所以此人不可能會有清淨的禪定可言。

煩惱的心稱之為眾生(迷惑者),心能悟解即是洞悉煩惱的塵障,故稱其為菩提。但也不能說是各別不一,眾生與聖人的分界區別點,皆只在一心之中的迷與悟罷了。迷惑時,能從迷惑的心靈世界中尋求真相以求解脫;覺悟時,心靈世界清清朗朗,當下就是超越迷妄,當下就是解脫生死苦惱,故無世間可出。眾生平等,因為眾生皆有佛(悟)性,所以在平等法門的定義中,凡夫與聖人沒有兩樣。經云:平等法性中,凡夫不能入,聖人亦不能行,因為平等法的真實涵義是沒有凡夫與聖人的分別見(塵染),唯有大覺悟、大成就、清淨無為、如如不動的法性(如來)能行也。
  若是還在分別,生不同於死,動不同於靜時,都稱之為不平等,視煩惱業報與清淨無為的涅槃無有分別,稱之為平等。為什麼呢?因為煩惱是心的作用,清淨無為的涅槃也是心的作用,二者皆是心的產物。所以小乘自修自了的人下妄言欲斷煩惱,下妄言欲進入清淨涅槃,皆會被妄念中的寂靜涅槃目標所迷困住。大覺悟的修行之人了知煩惱的心本來就空寂;清淨的本心並未離開空寂,所以常住清淨無為的寂靜涅槃。證得涅槃心境的人體悟無生無死,三世恆常的真相,所以才能出離世間的生死,進入智慧的空性之境。本心無去無來,就是進入清淨無為之境。故清淨無為者(涅槃)即是空洞如虛空的心。諸佛入寂靜涅槃(清淨無為)是因為當下一心安住在無妄念、無幻想之處。大覺悟的修行菩薩進入五蘊道場者,即是進入無妄念煩惱處,也是進入空洞自在悠閑之處,更沒有貪、嗔、痴三毒。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是吾人心起動念即墮入三界,當下一念心滅,歸於寂靜,即出三界。由此而知三界的生與滅,萬法的執有或執無,皆是在於當下起心動念的作用。

本文出自達磨悟性論現代文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