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個修行人

修行的目的是要覺悟,覺悟之前要面對很多人與事的問題。而一個修行人要怎樣去面對問題,認識問題,瞭解問題而後去發現問題的所在,一旦對問題有所發現,發現到此一淵源或者彼此間的因果關係時,怎樣去將問題化解,使原有困擾的問題,讓它不復存在,而化解問題是需要具備條件的,如何把佛陀的道理方法轉換成為自己的修養而化解問題?

「修行」,修什麼?就是把自己行為上的缺失修正過來。我們人的行為依於自己的自我意識,往往不是太落於感性就是太理性;而佛法並不刻意強調感性或理性的任何一邊,是在乎如何運用,它的結果是否具有饒益性。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所謂行為就關係到身、口、意。這三種行為既可以造業也可以顯道。佛法肯定因果的感報,做惡的將來受苦果,做善的將來受樂果。可是生死大事的解脫,於道的修養不止於善的種子因就足以成就,善只是福德因緣有漏因而「修行」的重點必須是與道相應。「道」在佛法中,稱為菩提。所以有菩提大道的說法,究竟菩提道是什麼?佛法裡面有很多的道理方法,運用這些道理方法,能夠把問題原本可能造作成業的反而不會使它成為業還能成道,這種道就叫做「菩提道」。

要怎樣運用佛陀的道理方法,才能走在菩提的道路上?首先把身、口、意這三種行為分析一下:一、於身而言,有殺、盜、淫的行為。佛法中談殺生是如何界定?殺害牠(),牠會掙紮,牠會痛苦,牠會喊叫有這種情感反應的眾生。談「殺生」是不要刻意去殺牠,無心之過,人都難免,雖然難免還是要以一種仁慈,悲憫的心去面對。「盜」是他人不與而自取,完全不勞而獲的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淫」的本意是超越的意思,出家人根本不可以淫,在家即使夫妻如果過份貪求,同樣是淫。

二、於口的行為而言有四點:杕兩舌,什麼叫兩舌?就是講是非,在這裡道是,在那裡道非,在這裡講非,在那裡講是。杌惡口,即是惡劣的言語,對人家詛咒,漫罵等以及狠毒的話都屬於惡口。杈妄語,即虛妄的話,不實在的話,因為不實在、虛妄的言語會造成一些傷害。在佛法中;有所謂方便妄語,當我們講這些話,雖然不實在,話裡有虛假,但是為了化解問題,調和別人的煩惱的話,可以有限度地運用它,不過那只是一種方便,不是究竟。杝綺語,指色情的言語,奇怪、玄妙的話,似是而非的預言,怪力亂神都叫作綺語。

三、意念的包含有三大類。即貪、瞋、癡:貪,人類貪的欲望可以說無止盡,意念的發起而造成欲望,完全繫於自我意識,一個人的意念中如果有了貪,很可能他就會不顧一切,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瞋,因忿怒、仇恨所產生的一種瞋心,人與人之間幾乎都少不了因為成見,而反應出一種瞋恨的心。癡,因為迷惑而產生一種癡的意念,已經造成傷害到別人,使別人產生相當的不自在,甚至障礙,就稱之為癡。

我們學佛者,應有的觀念,不管於身、於口、於意所有的行為表現,以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那就是修行所得到的一種成果。

學佛的人要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面對人與事,以佛的觀點去看所謂的「是非」,強調的是,人的自我意識無非是五蘊的變化作用,一切的法總離不開因果。因為任何的人與事,凡是問題的發生,必有其因緣法則的牽制,有因果關係的牽引,在因緣法則的互動上而能明辨,在因果關係的秩序上能夠無礙的話,那就是一個修行的人。

學佛要把握幾個要領。當我們有所起心動念的時候,不要只是去計較或執著,必須進一步去認識、瞭解,而且當有所認識、瞭解之後,還要回復到原來的計較、執著上,看看改變了多少?如果發現計較、執著已慢慢減少,就已經走在菩提道上了,久而久之必能圓成菩提,達到真正佛菩薩的那種等覺或圓覺的境界。

http://www.chiefsun.org.tw/tw/0_disciple/4_detail.php?l=2&ID=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