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能力往生就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
一定要懂得行善積德,我們來生比這一生更好,這就是聰明人,這叫有智慧的人。來生最好是到極樂世界去學佛,實際上,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那是好到究竟圓滿了。
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緣,這個緣不容易遇得。諸位想想看,今天世界上人口總數大概七十多億,這七十多億人我們同時生在地球上,幾分之幾聽到佛法?少數!我們自己是沒有調查過,聽說宗教界的統計,全世界學佛的人大概只有五億多人,七十億只有五億,聞到佛法的人不多。
沒有能力往生就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
一定要懂得行善積德,我們來生比這一生更好,這就是聰明人,這叫有智慧的人。來生最好是到極樂世界去學佛,實際上,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那是好到究竟圓滿了。
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緣,這個緣不容易遇得。諸位想想看,今天世界上人口總數大概七十多億,這七十多億人我們同時生在地球上,幾分之幾聽到佛法?少數!我們自己是沒有調查過,聽說宗教界的統計,全世界學佛的人大概只有五億多人,七十億只有五億,聞到佛法的人不多。
【業障】到底是什麼?
常聽人說:我的業障很重!或是會遇見有人自怨自歎:我的業障很深!那麼,到底【業障】是什麼?
我們的祖先常說:成也個性,敗也個性!這個會決定人生成敗的【個性】就是【業障】。人【個性】差異所顯現於外的煩惱習氣又是怎麼形成的?那是每個人累世累劫累積糾結纏縛固著而成牢不可破之【執著】與【分別】所形成的!
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印光大師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鐵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
到底如何才能消除已造的罪業?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你要懺悔,你就必須聽聞正法,如理思維。一個佛弟子,你在修學佛法當中,你最重要的是正知見。一個非佛弟子和佛弟子在生命當中都有可能會造罪業,你如果是非佛弟子,你沒有正見,你造了罪業以後你沒辦法踩剎車了,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叫做錯。所以你的生命沒有改造、調整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造做,直到這個罪業的力量成熟為止了。
如何知道罪業已經懺悔乾淨?
怎麼知道我已經如法地懺悔乾淨了?這有判斷方法,我們把它念一遍。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遝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了凡四訓》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這是孔子在思考、說話、為人、處事四個方面要杜絕的四種弊端。「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主觀臆斷,一切要以事實為準繩依據,這樣就能避免沒有事實依據的主觀臆斷和猜測。
「勿必」是指對事情不能絕對肯定。這種非此即彼,要麼對、要麼錯,要麼是、要麼非的思維方式在我們這個民族近代以來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對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孔子反對看問題絕對化,這一點體現了孔子的辨證思維思想。「勿必」思想對我們在現實工作中的指導意義重大。也就是說,要唯物地辯證地看問題,而不是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看問題。
口業如是說 說與不說的智慧
談到我們修行,口業能夠修到清淨莊嚴,這已差不多是人生圓滿的一個境界了。日常生活中你我講話要能得體,很不容易。講話得體,講得適當恰恰好,可讓大家不陷於意氣之爭,中肯行事,皆大歡喜。當然這要有般若智慧來觀照,所謂般若智慧就是心不固執的開通的正知正見,這樣這心不固執的開通的正知正見,也是一種慈悲心,有慈悲、有智慧,就在悲智雙運中不斷地自我培育,我們的口業才能夠慢慢地清淨。
如果我們的正知正見不夠,講話要講得得體就難,因為你沒不衝動,沒看得准、拿得穩,那些一知半解的見地,只會講出一知半解的話,那一定會傷人的,同時也壞了自己原本還不錯的立場,等於是傷人傷自己。
朋友,請您聽我慢慢道來,這十分重要!
(01)人靜時,躺下來仔細想想,人活著真不容易,明知以後會死,還要努力的活著,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複雜的社會,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牽掛,經歷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過的無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後不知道會消失在哪一天!這就是人生。
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面去
每一個人在世間上生活數十年的寒暑歲月,最終免不了都會有老病死亡的一天。一般人看待死亡,常常是不甘願、不接受、不放心,總感覺到有些志願還沒有達成,有些事業還沒有成就,有些恩惠還沒有報答,很多事情還沒有交代,對世間還有許多的虧欠。可是無常一到,是由不得人等待的,如果無法放下,那只有把歉疚、慚愧、遺憾一起帶到棺材裡面去了。
話說在癡夢林中,有一隻梅花鹿,生得一頭美麗的鹿角,走起路來總是威風凜凜,盛氣淩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當其他動物一同覓食、玩耍時,牠總是獨自站在溪邊,陶醉地看著自己的鹿角。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由於他的人品很高,人們都千里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生活方面的竅門。
有一次,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高僧正從山谷裏挑水。人們注意到,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像,高僧應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可是高僧為什麼不把桶挑滿呢?
最徹底的傷害是最有力的成長—這是真實的故事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個重要的女人:前妻張幼儀、摯愛林徽因、最後的愛人陸小曼。對於林徽因與陸小曼,徐志摩是非常深情的,甚至連飛機出事也是因為林徽因與陸小曼。
年僅十五歲的張幼儀,因父母之命嫁給了徐志摩。本以為一時才俊,日子會過的與眾不同。誰料真的是與眾不同,據說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就冷笑鄙夷道:「土包子」。
處處菩提心 心順人也順
您是把念佛誦經作為一個任務來完成,還是真正感受到了念佛的快樂,而不由自主地要念佛。
您往寺廟功德箱投錢的時候,已不再認為自己是在積功德,而是覺得寺廟裏沒什麼收入,你只是想奉獻贊助而已。
回頭看看自己是甚麼樣的人?
我們這一輩子,想要過得好,就是要看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他好的地方,讓自己也能變得越來越好,是不是應該這樣呢?
如果你看到的總是比你差勁的人,總是災難痛苦,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是不是不斷地再沉淪?
生命如流水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萬念俱灰,荒廢生命,切莫用感傷的目光來解讀這個世界,珍惜生命,就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愛你的人,或你愛的人負責。
生命的歷程就像是寫在水上的字,順流而下,想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失去了痕跡。
人為什麼活著?
人活在世上,總是在充滿著迷惑的狀態下生活著:既不瞭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認識世界。試問你們知道「我」是誰嗎?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有人可能會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實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你以為「我」是我,請問你究竟以身體為「我」,抑是以思維為「我」呢?倘以身體為「我」,身體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處;如以思維為「我」,思維乃建立在經驗及概念上得以延續,並無獨立可言。足見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所以在西方哲學中的最高名言是:認識你自己。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記得有位西方哲學家曾經對人生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人生有如過一座橋,這座橋的橋頭、橋尾、橋下都充滿著雲霧,人從一團雲霧走向另一團雲霧。是啊!以佛家的智慧來觀看人生,我們從娘胎中生下來,僅僅是一期生命的開端,當一期生命完了,也並不是意味著生命的徹底結束,生命還會生生不已的延續下去,現世的人生只不過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段。因此,一個稍有思想的人,他不應該僅僅著眼於現在的生存,還應該關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這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
你可以選擇過怎樣的人生
環境可以造就人的信心,也可以擊垮人的信念,原因不是環境造成,而是自己內心飄浮,人不要事事計較,應該知所進退,因緣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不要高舉平等的旗幟,因為當你如此時,你的心是處於不安定的,處於對抗的狀態,人都害怕紛擾,何苦只是為了短暫的利益?讓彼此的心有了煙硝味呢?有時割捨也是一種學習,倘若放下一點堅持,能緩和劍拔弩張的對立,懂得尊重便能換得敬重。
保持歡喜心,讓自己遠離仇怨,你的心靈才能真正做主,閃電快不過無常,只有放下與慈悲,才能讓你安穩度日,多少英雄美人,生命宛如曇花一現,你是埋怨上蒼的不公,還是體會生命的無常?多少人盼望有項羽之勇,多少人期望有西施的美,那又如何呢?還是難敵閻王爺的書帖,不要只是批評與比較,凡事用感恩的心,來品味生活,就算暴風雨來臨,你依然能談笑自若,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