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窮的人會越來越窮
富貴的人,要有富貴的心,就有富貴的嘴。人造嘴業最為快,逞一時之快,但後患無窮。但嘴巴很富貴者,往往子孫發達,門庭昌盛。我老家有個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個孫子都生了兒子。這也是祖上陰德。
人不要喊窮。喊窮的人是很貧賤相。人喊窮,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時,就捨不得拿出錢財來而喊窮。這麼一喊,上天就把窮的磁場給他了,結果就越來越窮。那人要富貴,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種成就相。對什麼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富貴,否則都會越來越窮。
喊窮的人會越來越窮
富貴的人,要有富貴的心,就有富貴的嘴。人造嘴業最為快,逞一時之快,但後患無窮。但嘴巴很富貴者,往往子孫發達,門庭昌盛。我老家有個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個孫子都生了兒子。這也是祖上陰德。
人不要喊窮。喊窮的人是很貧賤相。人喊窮,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時,就捨不得拿出錢財來而喊窮。這麼一喊,上天就把窮的磁場給他了,結果就越來越窮。那人要富貴,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種成就相。對什麼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富貴,否則都會越來越窮。
藥師法門上說,人的內心喜悅的機關,存在膻中穴。膻中穴比較發達的人,遇到任何境界都能開心。那膻中穴有業障,有業力躲著者,就無法開心了,而且常常眉頭緊鎖。業障重時,甚至兩眉之間發烏黑。這就是有業障了。
福德不足,道理很難入心田!
講的真好,很多道理都知道,但就是不去做,或是覺得不相應而不去做,不是不相應,而是您累積的福德資糧不足,理論很難入心田。
有時候會覺得學佛學很久了,道理上也知道有佛的存在,也知道自己要成佛,可是想了老半天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並不是說你完全沒有善根,而是因為資糧不夠。
以苦為良師 切莫糟塌此生
我們凡夫,若無宿世善根因緣,要得聞念佛法門,很難!聞到了,能夠信受奉行,開始念佛,很難!開始念佛,知道要領,不退轉,很難!為什麼?因為累劫我們貪瞋痴的習性,念念阻絕了我們的解脫。
人無百年壽,常懷千年憂。分別、計較、愛憎的貪愛習性,使我們把一切暫時的擁有,當成永恆在追求,使盡一切努力,用盡一切心機,到死亡那刻,轉眼成空!所以,起信法師說:「百年身世等空華,空華看破一長嘯。」活了一輩子,到最後才知道,才非常遺憾的悲嘆!原來自己此生白活浪費了!如果看不破、放不下,死都不瞑目,又如何能脫離貪愛、懶惰的輪迴,得以往生極樂佛國呢?想要離棄貪染惰性,看破是非、榮辱、得失,除了苦難來磨,誰能看破、放下、自在?
人們很容易會受到自己習慣的想法與固執己見的影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自己卻不知道!這是很多人無法成功的原因,因此若能自己及早覺醒,也許只要換一種思路作為,成功就在眼前。
在偏遠的部落山野中,打獵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手藝,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過舒適的生活,而且,還廣受人們的尊敬,享有較高的地位。
寬容的重要 — 有福德者得知
法國19世紀文學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更高的層次。在生活中學會寬容,你便能豁然貫通,明白以下的道理:
(1) 寬容就是洞察明瞭:世上所有人和事,都不能盡善盡美,何況不如意的還十之八九呢!無論是患難之交、親朋好友,還是金玉良緣、模範夫妻,都是一樣。不必羨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刻薄待人,只要用寬容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對待別人,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平安。寬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爭論和反駁,都不足取,唯有忍耐和諒解最重要,才是待人處事最管用、最高的智慧。所謂「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的甜美果實」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未來的路更廣闊通暢」的道理。
學習放下才會真正成熟
『學習放下』就是要學習放下那些我們習慣常有的想法、情緒與遇事只會想到自己的個性,此時要面對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維護自我的尊嚴與權利,而是去學習如何能當下放下,放空自己,讓新的想法啟發,馬上找到沒有傷害的妥協點,讓事情緩和結束,目的是為了更認識人生的無常,人非萬能,世事瞬息變化,凡事都是很難預料拿捏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原諒與寬恕,更要學會放下,放下那些我執我念與自我掙扎,學會放下去享受每一個生活的片刻,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學會重新檢討自己的習性,與人應對的方式,小小的修正會讓我們受益無窮。不用擔憂太多,往往我們擔憂的事,百分之九十都不會發生!不要為已經過去的事情懊惱,為打翻的牛奶生氣,是不會有甚麼好處的!為任何事付出超額的代價,都不太聰明,對不愉快的往事念念不忘、耿耿於懷,這不就是對已付出了超額代價的東西,還一直繼續再付出一樣的愚蠢嗎?學習柔軟的小草,與不可改變的現實妥協,才不會任由自己的習性把自己賠光輸盡。很多人面對事情都會習慣性的往最壞的情況去想,而給自己太多不必要的壓力,其實,很多事並沒有想像的這麼糟糕,擔心焦慮是多餘的,反而會造成自己身心的傷害與負擔,不要杞人憂天,應該要理智的減少沮喪的時間。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誰也無法倖免。郭書齊曾說:「放下,就是當你丟掉所擁有的,並且相信往前走,你會得到更多」。學會放下,不是逃避,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豁然的處世哲學,可以讓自己有更寬廣的空間。
學佛要懂得佛
學佛,拜佛,禮佛,都是要真正的懂佛。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佛在想什麽?不懂得佛在做什麽?這個人就學不好佛。這是第一個。那麽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麽?爲了懂佛,爲了真正的學了就要用,如果你今天學了佛不能用在生活當中,那你這個佛學了有什麽用?你今天讀書讀了以後不能用,那你這個書白讀了。
千萬別說你有錢!世界上又帥,又年輕才34歲、又富有的杜拜王子走了!留下了給世人警惕的現代啟示錄!
天下最帥,最多金的王子走了,年僅34歲。前幾天阿聯酋杜拜第一王子因為心臟病發作去世,他是杜拜多家投資公司、銀行主要合夥人,曾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熱門年輕皇室成員之一,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100米衝刺!沒有健康縱使擁有金山銀山也惘然。
你可以找人替你開車,替你賺錢,替你花錢,但沒人替你生病!
夫妻是三生的因果,累世的前緣。— 看完就真正懂了!
必是註定的人,才來與你相遇。
今生相遇相愛,註定是前世的因緣。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成為夫妻,佛學上講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種種願力業力,經過幾生幾世之後,不管時空變換,不論貧富美醜,還是會發生。或是前世發願,約定來生再結夫妻,或是感恩報恩,甘願侍奉。或是宿債難了,今生償還。因為願力,輪迴中再次相遇,彼此的靈魂認出了對方,常常一見鍾情,覺得似曾相識。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在註定的因緣際遇裡,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別無選擇,所有發生的都是該發生的,都是因緣具足。前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今生所有的經歷都是上天的恩賜。
人生的領悟
有位過了70歲的朋友,我問他對人生有何領悟?
他說:喔,是的,我正在改變。我瞭解到,我不是上帝,我扛不起整個世界,我不再跟賣菜和賣水果的小販討價還價,多付一點錢對我沒什麼影響,但有可能幫這些人存下他兒女的學費,付計程車費時我不再等著司機找零錢,給他一點小費或許會換來一個微笑,畢竟他為了生計辛苦多。我不再對老人說,這個故事你已講很多次了,畢竟這個故事讓他們重拾回憶,重溫往事。我學會了不再糾正別人,即使是他們有錯。畢竟,讓每個人完美,不是我的職責,能讓事情平和愉快更值得珍惜,我大方地給予讚美,這不僅讓對方心情變好,自己也可同樂。我學會了不再為穿著煩惱,畢竟,人格勝於外表,遠離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因為他們不懂我的價值。我學會不要為堅持己見而破壞了朋友關係,畢竟,廣結善緣還是很重要。我學會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因為,真的有一天會是最後一天。
人到老了才真正認識自己
人到老年,會突然〝醒悟〞:生命是有盡頭的。這種感悟會使他們行動起來,去做一些他們很想做,但以前總也沒有作的事情,有時,他們甚至用他們〝意料不到〞的方式。
人到老年,才真正〝認識自己〞,也才真正屬於自己。並且用一種寬容、舒適和誠實的方式接受自己。
這樣懺悔三次,保證因緣馬上變!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
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麼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為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呵──)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麼燒也無所謂。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為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為你輸不起了。
想開一點何必時常生悶氣!
記憶像是掌心裡的水,不論你攤開還是緊握,終究還是會從指縫中一滴一滴的流失乾淨,把不愉快的記憶忘掉,因為沒有任何意義。
相遇是緣,相知是份,相愛是約定,相守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