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啟發 (25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logos3721-buddha-photo-虛雲老和尚-2015-09-17-01.jpg

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 虛雲和尚 非常難得的講述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迎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唸唸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糾纏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aZAVfoUMAAhGtk 拷貝.jpg

煩惱即菩提

佛教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句話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菩提是清淨的正覺,為什麼清淨的正覺又說是染汙的煩惱?煩惱是妄想、無明,為什麼又說妄想、無明的煩惱就是正覺的菩提?

一般凡夫的認識裡,宇宙世間萬法,森羅萬象,無一不是對待法,是非、善惡、好壞、得失、染淨,分得很清楚,但這是世間法;然而在真如自性裡面,卻是「生死自家明」,沒有分別。佛法講的「不二」,是出世法,因此「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婆達多妙行方便

提婆達多妙行方便

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當時,阿難尊者觀察到在場大眾心中有疑,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請示佛陀:「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曾毀害世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開示:「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欲傷害如來,有次在手指甲上塗以能致人於死的毒藥,準備在頂禮時抓住佛足。沒想到頂禮佛足時,毒藥頓時變成甘露。可是提婆達多仍不死心,又想了一計:『佛陀現在在耆闍崛山下,我可以從山頂將大石頭推下,砸死佛陀。』但這次只傷到佛的腳趾,提婆達多也隨即身陷阿鼻地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妄想」、「煩惱」、「業力」之瞭解

「妄想」、「煩惱」、「業力」之瞭解

開始的時候,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然後,有了一個念頭出現,也就是所謂的「妄想」。由這個妄想,起了或要想什麼卻要不到,或者想去除什麼卻去除不掉的「煩惱」。為了想要解決這個煩惱,於是採取了某個行動,造出了某個結果,這個結果的影響力會持續存在,於是形成所謂的「業力」。

「妄想」、「煩惱」、「業力」三者互相滾動,產生如雪球般的作用。輪迴到每一世,都有承接過去世的舊「業力」,然後再加上這一世產生的新「業力」。每一世,過去世累積的舊「業力」都持續存在,是最底層也最隱形的。最表層和最明顯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以及想解決這些煩惱的「妄想」;或者倒過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妄想」,以及隨這些妄想而來的「煩惱」。而這些「妄想」和「煩惱」,一部份是過去世累積的習性,一部份是這一世新生的「妄想」和「煩惱」。到了某個時間,新的「妄想」和「煩惱」造成了新的「業力」,而新的「業力」會催動舊的業力爆發,兩種業力一起爆發,不可收拾。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啟示錄
2024歳末祝福主視覺-600x400.png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離了道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離了道

我們來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內涵,是要有遠大的志向、高尚的節操和不退轉的菩提願。但我們要知道,一個人有大的志向,這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注重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並把它做好。

孔子也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意思是說,我們欣賞千里馬,不僅僅是它的力氣,更主要的是讚歎它的美德。我們人也是如此。實際人與人之間相差不多,根本的差別就是在有沒有道德。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忍不動觀天地,靜慮深思悟秘藏 ― 與魔共舞話地藏!

安忍不動觀天地,靜慮深思悟秘藏 與魔共舞話地藏!

地藏菩薩
九華蓮台弘道法,眾生不度願難償;密思安忍觀天地,靜慮圓通悟秘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