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25 Sat 2015 17:34
應該要知道的知識
- Jul 21 Tue 2015 17:42
六趣(六道)
- Jul 21 Tue 2015 17:41
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所指的是妄心。妄心無形相,故妄心不是四大假合之物。妄心亦即是妄念。前念後念,念念不住,如流水涓涓不停留。前念起時,剎那即滅。滅已第二念立即起,起已亦立即滅。第三念亦即起即滅。如是念念即生即滅,全無實體。過去念已過去,現在念無住處,未來念尚未生。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遷流,念念不住。古德云:「三際求心心不在,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三心不可得」是智人悟道的境界。慧可大師斷臂求道時,「覓心了不可得」,也是這種境界。三心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佛性。若依「『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若說是過去的已過去,無須執著;現在的只是四大假合,亦不用執有;未來的尚未發生,故更不須執著?」這與原理完全相反,而且容易撥無因果。未了了見「三心不可得」,未悟「即此不可得便是佛性」時,我們仍然是「有所得」。所以罪福亦是有所得,仍然有因果輪迴,仍然要受果報。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了達「三心不可得」,業障即時消除(空);未了達「三心不可得」,仍然必須還宿債。
- Jul 21 Tue 2015 00:49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夠做到一向專念,功夫就成片了。發菩提心是智慧,一向專念是功夫。
什麼是發菩提心?一般古大德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經上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我們越聽越不清楚。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講得太好了,讓我們很容易明瞭。他老人家說:「你誠心誠意求生淨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才恍然大悟,許多老太婆念阿彌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她不知道什麼是發菩提心,她只曉得念阿彌陀佛。可是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她為什麼能往生?原來她念念求生淨土,這一念就是無上菩提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一般菩薩都做不到啊!
所以這是最殊勝的菩提心,我們有了這個心願,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個念頭,只有這一個願望。這一念,這一個願望,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能夠這樣做,就是圓滿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這是真正的尊師重道,這是孝道的大圓滿。一向專念,除這一個佛之外,我什麼都不念,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都不想。我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向專念;這就是淨宗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只要能這樣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是把淨宗修學的方法、祕訣,供養給諸位同修。大家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見佛,絕不能忘記,從現在起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
- Jul 21 Tue 2015 00:45
收經偈解釋
- Jul 19 Sun 2015 18:56
一碗白米飯—感動千萬人的故事!看過的再看一遍。
一碗白米飯—感動千萬人的故事!看過的再看一遍。
二十年前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臺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澀地走進店裡。
「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
- Jul 17 Fri 2015 01:12
學好這些,你會發現自己變化很大!
學好這些,你會發現自己變化很大!
1.沒有親眼所見,就不用急著用你的嘴巴來證明。
2.對不知道的事,直接說“不知道”才是最輕鬆的。
3.如果別人朝你扔石頭,就不要扔回去了,留著做你建高樓的基石。
- Jul 15 Wed 2015 22:17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弟子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說: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