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_171616 

應該要知道的知識

1、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會快樂。
2
、不懂寬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將離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趣(六道)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在佛教的經論之中,也有說五趣,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布在其它的五個界,所以沒有特別單獨與其他五趣並列。

法華經》指:「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小說《西遊記》第十一回,六道指的是「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所指的是妄心。妄心無形相,故妄心不是四大假合之物。妄心亦即是妄念。前念後念,念念不住,如流水涓涓不停留。前念起時,剎那即滅。滅已第二念立即起,起已亦立即滅。第三念亦即起即滅。如是念念即生即滅,全無實體。過去念已過去,現在念無住處,未來念尚未生。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遷流,念念不住。古德云:「三際求心心不在,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三心不可得」是智人悟道的境界。慧可大師斷臂求道時,「覓心了不可得」,也是這種境界。三心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佛性。若依「『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若說是過去的已過去,無須執著;現在的只是四大假合,亦不用執有;未來的尚未發生,故更不須執著?」這與原理完全相反,而且容易撥無因果。未了了見「三心不可得」,未悟「即此不可得便是佛性」時,我們仍然是「有所得」。所以罪福亦是有所得,仍然有因果輪迴,仍然要受果報。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了達「三心不可得」,業障即時消除(空);未了達「三心不可得」,仍然必須還宿債。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夠做到一向專念,功夫就成片了。發菩提心是智慧,一向專念是功夫。

什麼是發菩提心?一般古大德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經上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我們越聽越不清楚。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講得太好了,讓我們很容易明瞭。他老人家說:「你誠心誠意求生淨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才恍然大悟,許多老太婆念阿彌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她不知道什麼是發菩提心,她只曉得念阿彌陀佛。可是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她為什麼能往生?原來她念念求生淨土,這一念就是無上菩提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一般菩薩都做不到啊!

所以這是最殊勝的菩提心,我們有了這個心願,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個念頭,只有這一個願望。這一念,這一個願望,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能夠這樣做,就是圓滿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這是真正的尊師重道,這是孝道的大圓滿。一向專念,除這一個佛之外,我什麼都不念,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都不想。我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向專念;這就是淨宗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只要能這樣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是把淨宗修學的方法、祕訣,供養給諸位同修。大家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見佛,絕不能忘記,從現在起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經偈解釋

三塗永息常離苦六趣休隨汨沒因

河沙含識悟真如萬類有情登彼岸

「三塗永息常離苦」:是說願以誦經功德,令三惡道都消滅,然後令眾生都永遠脫離三惡道的痛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21903_742881425835398_3676382855531705282_n
一碗白米飯
感動千萬人的故事!看過的再看一遍

二十年前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臺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澀地走進店裡。
「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好這些,你會發現自己變化很大

1.沒有親眼所見,就不用急著用你的嘴巴來證明。

2.對不知道的事,直接說不知道才是最輕鬆的。

3.如果別人朝你扔石頭,就不要扔回去了,留著做你建高樓的基石。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弟子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說: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