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因果 ― 從心開始,把心態擺在「因」上。

出離因果 ― 從心開始,把心態擺在「因」上

因果在佛教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佛教也一直強調「出離因果」,但是一般的因果觀念只侷限在「因果報應」、「三世因果」、和「因果輪迴」,以爲因果觀念只是這樣而已。如果只保持這樣的觀念,就沒有看見因果的全貌,也無法出離因果。

事實上因果有下列特性:

一、因在先,果在後。

二、因果一直不停的衍生,環環相扣。

三、因果之間的時間距離沒有一定,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

四、因果可以由許多種形式呈現。

五、果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複雜,越滾越沉重。

六、本明爲一切果的第一因。

七、某個果沒過關,就會一再重現。

八、人從一出生,就帶著累世以來堆積的果報。

人因爲因果的越滾越大,越滾越複雜,越滾越沉重,一直不停的衍生下去,一再重現,很難「出離因果」。

梁乃崇提出「幫因」的理論,他注意到許多人在幫助別人時同時負擔了很多別人的業報,給自己帶來許多痛苦。他發現這是因爲幫了「果」,因此提出幫助別人時要幫助因的部分。作者運用這個觀點,提出「循因」的概念,來解決個人自己的因果問題。「循因」的概念就是在出離因果時把心態擺在「因」上,也就是面對問題時回頭看問題的「因」,找到這個「因」之後再找更前面的「因」,說這樣循著自己的「因」一直回溯,由這個「因」回溯到前一個「因」,接著再回溯到更前的一個「因」,然後再回溯到更之前的「因」……,如此一直回溯下去,直到回溯到「第一因」-「本明」,也就是回到本來面目。這樣就能出離因果輪迴。

做法是:1.勇敢承擔果報。2.觀看心念-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看自己的心,念頭起時,「知而勿隨」3.懺悔。4.問爲什麼。5.多靜坐增加定力。6.對「因」的未來果報不要有得失心。7.勤種善因。8.多持咒或念聖號迴向給怨親債主。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16072952-200507-6-2-88-96-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