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_23006098_1.png

談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文是老子智慧系列文章,作者全面解讀了為什麼說出來的道都不是真的道,解釋了知識和智慧的區別,還有老子思想中的對立性和整體性,作者也分享了明白這些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參考意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參考譯文]

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名,就不是常名。

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

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按照老子的觀點,他是肯定不會寫《道德經》的,因為他自己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在他要準備去隱居的時候,被一個守衛攔住說:你智慧那麼多,如果你寫點東西留下來,就不讓走。這下好玩了,老子如果寫了就說明自己的不知道,不寫吧還不讓他離開。於是老子琢磨了一下,開篇提筆寫下了6個大字: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就是說,能講出來的道,也不是什麼真正的道,接下來的文字,肯定也不是真正的道。說得俗一點,老子太狡猾了,6個字把一切責任都推掉了。

老子是得道的人,應該不會耍小伎倆來忽悠世人,他一定在想辦法把一些他的一些智慧表達出來。為了形容這個不可道的道,老子費盡了心思,《道德經》總共才81章,5000多字,但老子提到了71道」。

我年輕的時候看這六個字,覺得就是一個裝斯文的傢伙,故弄玄虛,自己說不清楚吧,還說能說清楚的都不是真的。現在經歷越多,越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並不是因為我已經得道了,我遠遠沒有理解老子說的道,只是我通過日常生活來理解老子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經常說:唉,就是那個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顯而易見的例子吧,再看一個更具體的。讓我們去給一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描述戀愛時的感覺,我們該如何描述呢?心跳加速、面紅耳赤、日思夜想……說幾個詞就沒法說了,但這些詞都不能描述出談戀愛的感覺,聽的人還以為是大人尿床被發現後的感覺。

談戀愛還有點高深,咱們就說一片樹葉好了。給我們一片普通的樹葉,詳細的描述一下它的所有特點,告訴一個從來沒有見過樹葉的人。我可以保證無論我們的語言或文字如何豐富,這些描述都是不準確的,對方也不可能明白。我們說葉子是橢圓形的,對方問什麼是橢圓形啊?我們說葉子上有紋路,對方問什麼是紋路?我們說葉子厚一毫米,對方問什麼是一毫米?還可以想像我們向一個從沒有見過花的盲人,介紹花是什麼樣子有多美,盲人問你:什麼是美?我們說就是好看啊,盲人問:什麼是好看?奧修在解釋這個概念的時候舉的例子是讓盲人去了解光,我覺得太殘忍了,對盲人殘忍,對解釋的人也殘忍。

語言是貧瘠的,比我們想像中的貧瘠得很多。連一片葉子都描述不清楚,還能描述清楚道麼?有人說我們平時可以描述清楚葉子的。那是因為我們自己也見過葉子,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我們都沒有悟道啊,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道。向一個從來沒有了解過的某個事物的人來解釋某個事物,是不可能準確的。

知識和智慧有區別。知識是可以學習的,我們知道1+1=2,教給小孩子,小孩子5分鐘就會了。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寫到書裡,很多人就知道了;智慧只能靠我們自己去體會,坦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前兩天看楊絳的百歲感言,或許楊絳先生才是明白了: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一百歲感言》

智慧說的出來麼?我寫文章,同樣一句話,有的人看了覺得太對了然後大發感慨,有的人看了說又tm的發心靈雞湯。為什麼?因為智慧不是說出來的,是感悟出來的,那種感覺只能體會無法表達。如何感悟智慧,我沒法教,首先我也沒有啥智慧,其次我要是真的教別人,教的一定不是智慧,因為智慧沒法教。

再做進一步解釋之前,還要回答一個貌似悖論的問題。既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還花了那麼多精力來描述道,為什麼後人還有那麼多經文來解釋?除了老子自己不得已寫道德經以外,很多相關文章,包括我寫得老子智慧系列,都不是在教智慧,只是為了讓大家對這個產生興趣,有所了解,試著去體驗,去感悟。老子描述的道,也只是起到這個作用。

有了之前的解釋,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就說: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麼是不言之教?有人說是教導百姓不用證令,我覺得就是教導別人,不用語言。

聽說,我只是聽說,得道的人傳承衣缽的時候,真的就是在一念間傳承的。我說的一念間,就像倆人頭腦中一想,這衣缽就傳過去了。有人忽然開悟了以後什麼都懂了,也是這個道理,聽說是在開悟的時候接受到了什麼東西。唯物主義者會說這怎麼可能呢?沒有秘籍沒有學習沒有背誦沒有考試怎麼可能都知道呢?其實我也不信,就像古代的人不可能相信有收音機一樣。我最近有一個感覺,如果把整個浩瀚的宇宙當成一顆大樹的話,我們現在的科學就是樹上的一片葉子而已,或許還不是葉子,只是葉子上的某一條紋路。當我們只看到一條葉子的紋路時,我們就去否定還有其他葉子其他樹枝的存在,實在有些荒謬。

老子倡導不言之教,因為一旦說出來,就不對了。看上去也有點荒謬,我來試著解釋一下。我們知道了美喜歡美,也就會知道醜厭惡醜;我們知道了善良喜歡善良,也就會知道邪惡厭惡邪惡;我們知道了快樂喜歡快樂,就會知道痛苦厭惡痛苦;我們知道了天堂喜歡天堂,就會知道地獄厭惡地獄;我們知道了生命喜歡生命,就會知道死亡害怕死亡。所以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倡導的是一個整體,美和醜是一個整體,快樂和痛苦是一個整體,生命和死亡也是一個整體,就像硬幣的兩面,不能分開。所謂的美與醜都是我們人類定義出來,不是原本存在的,他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不能去掉壞的,留下好的。我們能要一個只有一面的硬幣麼?我有時在思考一個很傻的問題,我身體的哪一部分代表我呢?是胳膊是我,還是腳是我,還是腦袋是我或者都不是我?砍掉一塊還是不是我?哎呀,太繞了,估計很多人快繞暈了。

總之,意思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道不是說出來的,也說不出來。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的生活可以有些借鑑。

大部分時候,我們沒必要去解釋太多。相信你的人,你沒有必要解釋;不相信你的人,你解釋了,他也不一定信。舉個例子,我寫了一篇很爛文章,寫得再爛,喜歡我的人也會從裡面挑出來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觀點來認同我,如果不認同我的任何觀點,也會說你文采不錯啊;我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寫得再好,不喜歡我的人也會從中找出來一個有點小問題的觀點來批判我,實在找不出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說話,一直等著下一個批判的機會。

既然快樂和痛苦是一體的,遇到痛苦我們就應該淡定對待,就像對待天晴下雨一般對待。把心情當成天氣非常恰當,有晴天有雨天,有陰天有雪天,偶爾還有電閃雷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對待天氣變化絕大部分時候都能淡定,但對待自己的情緒不可以?因為我們知道天氣變化是自然規律。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情變化也當成自然規律來對待,自己去觀察情緒,或許也會淡定一點。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命和死亡也是一個整體,我們是該恐懼死亡還是擁抱死亡?其實死亡每天都在發生,我們身體內的細胞時刻都在出生和死亡。說死亡有點大,我們說感冒。我們是該討厭感冒還是把感冒當成老朋友?感冒和其他痛病一樣,都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好時的特徵表現而已,用來告訴我們,身體最近沒照顧好。討厭感冒,其實就是在討厭我們自己。是感冒在告訴我們身體哪裡有問題了我們該注意了。感冒是多好的朋友啊,它一直承受著莫大的委屈。

佛陀和老子一樣,都是得道的人,他們的理念也很一致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最後教大家一個做演講或寫文章裝高深的辦法。無論演講做了多久文章寫了多長,最後只要多說一句話,一定會讓人覺得我們境界很高深。那句話也作為我本文的結尾:「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https://kknews.cc/zh-tw/news/e9vo9ky.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