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png

容易生氣最傷身敗德不可不知

每個人的心都希望一直得到快樂,而不要痛苦;希望每一次都能成功,而不喜歡失敗;希望自己喜愛的人或物品,永遠不要分散別離。但是,因緣所生之事物都是無常、變異的,所以,當一個人面對違逆心意的外境,又執著有一個「我」被傷害,就很容易升起嗔心。

而當一個人生起嗔心時,容易意氣用事,所以敗德傷身也常常因此而來。

是何原因會令人無明之火常舉,以致怨恨不滿而充塞身心呢?

就是太執著「我」和「我的所有事物」若人易執己知見者,必定嗔火常燒十二因緣的「取」,包含「欲取」、「見取」、「我語取」、「戒禁取」,其中,「我語取」就是執己知見,意思是說,如果他人對我的見解有異議或不配合,就會生氣,非教訓對方不可的心態。如此一來,對立爭吵就會產生,嗔恨之火也會伴隨而來,鬧得不可開交這也是造成痛苦輪迴的原因之一。

然而每個人的脾氣(性情)都不一樣,此純屬個人素養、也包含累夙世秉性與習氣相關,雖然說人的脾氣最難制伏最難改,其實最難制伏最難改的不是脾氣,而是「欲貪」,因為嗔心是緣於欲貪無法滿足所造成。欲貪是一個強大的力量,它會導致人們的人格低落,就好像水總是往低處流,不可能向上攀一樣,不過對有智慧的農夫而言,他懂得建造儲水池,阻止水流失,甚至會充分利用水的功能,建造水車灌溉作物。這就像一位修行者,懂得如何訓練自己的心,讓它變得強而有力,而經過調伏的心,就會帶來安樂與成就一樣。

但為甚麼有人會為一丁點小事就動不動生氣,生氣有善惡之分否?有過失嗎?生氣是屬於不善心,心不善就會造很多的惡業。

例如當年琉璃王年輕時,到迦毘羅衛城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羞辱。那時,琉璃王曾發誓:「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琉璃王登基之後,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毘羅衛國,滅了釋迦族。然而,在他班師回朝途中,因為把軍隊駐紮在乾河床上,半夜就被上游山洪爆發衝下來的洪水淹沒琉璃王雖然滅了釋迦族,最終也毀滅了自己,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氣浮易暴躁』容易生氣是屬『心病』嗎?這只是現象之一,大都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又自尊心強、壓力過大、身體有疾病(如虛火亢盛)、睡眠不足、饑餓、血糖降低等心理、生理、環境因素,都容易讓一個人暴躁易怒。故,唯有修身養性的培養,才能減少傷害(害到自己也害到別人)的發生。

有此一說『發脾氣乃人短暫之發瘋』?當氣恨熾盛時,己身很難以理智控制自己這只是一種形容詞,因為,發脾氣有強弱之分,輕微的包括煩躁、憂愁、生悶氣……等,嚴重的發脾氣可以形成兇殺,或者毀滅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所以,一個人如果懂得修行,坐著有正念、正知;站著有正念、正知;走著有正念、正知;言談舉止都要有正念、正知,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就能減少彼此的傷害。

觀人脾氣之好壞,即可窺見這個人修為之高低常生氣者,修為是較淺的,而以貪、嗔、癡三毒而言,嗔是最容易改善的,如果自詡為修行之人,但脾氣依然很衝,就表示修未入心。其實,一位真正有修為的人,平時一定能保持優雅的風度,不會輕易發脾氣,也不會出口傷人的。

修行人首當『制氣』更須時時念念慎防心起無明火修行者修行之道當從「根源」如理作意,才能減低貪嗔癡的影響,因為一個人的貪嗔癡,完全是從六根觸六塵中生起,所以,經典中說得非常清楚:「眼、色為緣,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觸」是一個人生起貪嗔癡的根源,要懂得在「觸」的當下即接觸到任何事物之時,自己會馬上先自覺的生起正念正知,這樣就不會因為一些芝麻綠豆小事就生氣抓狂徒增煩惱與惡業。

『我識、我執』越偏重者,遇人事物稍有不遂己意,就甚易起瞋火而大發脾氣「我執」重的人,就是將身與心當成我。例如,將色身當成是我,或是屬於我的,或是我在色身中,或是色身在我中。受、想、行、識也是一樣,此二十種「身見」沒有破除,就永遠無法證果。

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句話對有心要修行的人真的要特別警惕與注意經云:『氣動則萬念動』。氣專、氣平、氣柔則念絕,念絕則『萬象岑寂』對於一位真修實煉者而言,這是會伴隨而出現的現象這就是修成正果的莊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