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到「未來」

 

佛陀曾經以一隻猴子來形容人心的善變。我們的心意就像一隻在樹林裡跳來跳去的猴子一樣,一下子抓住這棵樹枝,一眨眼又抓住另一根樹枝跳到別棵樹上去了。我們的念頭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會兒想著:嗯,今天早餐麵包所塗的果醬還蠻好吃的;一會兒卻又想著:明天要和朋友一塊兒去看戲,該穿那套衣服才好?再過一陣子,我們可能又坐在那兒發著「如果我有一百萬...」的白日夢了。

 

人們總是生活在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中;一方面思念著已經成為往事的種種過去,一方面卻又擔憂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們總是說:「唉,如果當時...」或者「早知道的話,我就...」再不然就是「萬一...怎麼辦?」年紀大的人喜歡「想當年」,年輕的人卻憂慮將來。一顆心就這樣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回徘徊,以致蹉跎了光陰卻從來沒有珍惜過任何一個可以被創造「可能」的現在!

 

其實,時間就像一道河流,如果你不能配合流動的水勢,掌握每一個「動點」的話,那麼你就很快會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了。 

從「以前」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時間是一串連續不斷的流動:「現在」曾經是「以前」的「未來」;而「未來」也終將成為「現在」,隨著再成為「過去」。我們將時間劃分為三個時式: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以年分作單位的話,就是去年、今年、明年;以月為單位的話,那就是上個月、這個月和下個月;以秒作單位...如果我們不斷把時間的單位縮小的話,我們將會發現,時間其實是從來都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點上的;它只是在不斷地流過去、流過去... 

事實上,時間的定義只是:生滅、生滅、生滅、生滅...的連續循環。不是嗎?如果說一個人有七十歲的壽命,也就是說他擁有七十年的時間。在這裡,時間只是一個單位,用來測量生與死之間的差距。我們以日出 (生;出現)和日落(滅;消失) 的生滅過程來名為一個白天。這也就再一次說明了時間,只是一個假設,用來標誌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對無常現象作一番測量。

 

所以,「過去」這個時式所標誌的都是一些已經「滅」了、消失了的事物;而「末來」卻是尚未「生」的、出現的事物。不管是已經消失的或是尚未發生的事物,都同樣是無從捉摸的。那麼,單憑想像去臆測那又有什麼意思呢?眷戀從前並不能令往事重現,欣求未來也不見得就能得償所願。唯有當前一刻才是觸手可及的。

 

你是不是真的能夠看清過去、現在、未來的急速交替呢?你是否懂得在「此刻」一旦成為「過去」時,不拖泥帶水地將「它」放下呢? 

一個只願緬懷往事或者對未來作種種妄想的痴人就好比一個腳步向前,卻頻頻回顧背後,或者眼睛望到了天邊,卻看不清面前的路面的人。這樣的一個痴人早晚會踩錯果皮,跌得個焦頭爛額;又或者一腳踩進面前的深坑!

 

http://book.bfnn.org/books/026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