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藥師寶懺電子書
https://online.fliphtml5.com/mnqpa/szhc/
- Aug 24 Sat 2024 23:58
佛光山梵唄《藥師寶懺》卷上中下 正報莊嚴 事業通達 智慧增長 身心安樂
- Aug 24 Sat 2024 21:14
如實安住即如如不動
如實安住即如如不動
「又實相即真如,故如實即是如如。如實安住,即《金剛經》之如如不動也。」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很深,不是說我們一般不動,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什麼?是說心不動,念頭不動。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叫如如,那叫不動。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應的時候有動,應的時候是現身說法。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他示現給我們看的,住世八十年,中國人講虛歲,八十年,八十年他哪一天沒動,天天都在動作,每一天日常生活,教學、托缽、解答一切人的疑難雜症,每天有多少人去看他,向他請教。佛慈悲,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佛到這個世間來不為別的,就是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迷開悟。所以身行,身在動,言教,口就說了,哪有不動?其實他真的不動,我們看到他動,實際上他沒動,他如如不動。所以世尊曾經說,《般若經》上講的,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個字,如果有人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他統統否定了。明明是有動,怎麼說不動?他真的沒動,他沒起心、沒動念。他示現什麼?他一生沒說一個字,我們說話是通過思考的,有說,他說話沒有通過思考,而且還沒有通過起心動念,完全是感應,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這樁事情,佛在經上有比喻,譬如敲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你敲鐘的時候,鐘響了,回應是響了,那個鐘有意識嗎?你敲得重,我響重一點,它有沒有這樣想法?它沒有。所以叫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行而無行、無行而行。這個意思太深了,只有法身菩薩知道,一般人哪裡會知道?大乘經上我們常常看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個定就是如如不動。那伽是比喻,那伽是什麼?龍、象。龍我們沒見過,象看見過,你仔細去觀察象,你看這個象的態度,站著也好,走著也好,蹲著也好,都像在定中的樣子,不慌不張,慢吞吞的,就像在定中。用這個比喻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換句話說,行住坐臥都是如如不動。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事實確實如此。 他的心清淨,絲毫染污都沒有,絲毫的念頭都沒有,有念頭就有染污,有染污就有波動的現象,它就動,沒有染污哪來的波動現象。所以他們應化在十法界全是感應,法爾如是。你跟他在一起有說有笑,他怎麼樣教你,其實他真的沒動,給你說了許多話,說而無說,替你辦了很多事,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這叫得大自在,這叫真解脫。它管用,它不是不管用,用處可大了,大到我們無法想像,只能用不可思議去形容它。如如不動不是凡夫境界,阿羅漢得到少分,有一點這個樣子,不是真的,菩薩得到的是多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證得圓滿的如如不動。在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都入這個境界。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沒斷,不要緊,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你就得到了。你每天坐在阿彌陀佛講堂聽經,聽阿彌陀佛說法,同時你可以化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佛,修福,聽佛說法,開智慧,自己這個身又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面前,無量的分身出去了,如如不動,修福修慧。
- Aug 24 Sat 2024 01:13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很深要很用功去聊解 。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這是頌觀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順佛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觀行,而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本來和十方諸佛,完全一樣.所以稱「觀行即佛」。
在觀行位子上佛性還是現前稱為觀行即佛,前面是名字即佛,雖然是聞名知字,這佛性也是存在,只是佛性顯現程度不一樣而已。
- Aug 23 Fri 2024 19:13
念得洪名熟 蓮華照眼明
- Aug 21 Wed 2024 21:35
今生種種,皆是前世因果:今生你愛的人,都是前世欠下的情!若兩不相欠,怎會遇見?看哭所有人!
- Aug 20 Tue 2024 19:13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唄咪吽
- Aug 20 Tue 2024 18:32
阿彌陀佛Amitabha 四字五音 |天籟菩薩們唱誦「阿彌陀佛」四字名號
- Aug 20 Tue 2024 14:23
大阪時雨 (大阪しぐれ) 夜雨思情 ( 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