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佛,你快把我呼喚
讓我在迷途知返
我不再貪戀也不再糾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12780567-2902662251_n.jp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觀與照見

經文: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觀與照見是成為覺悟者的必經過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謂凡夫妄計五蘊是我,強立主宰,引生煩惱,造種種業。佛為破此計,故說五蘊無我。二乘悟之,入無我理,是名人空。」聲聞緣覺聽佛這些開示,明白了,不再執著這個身心是我。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大小乘經論裡頭講得很多,可是這其中真正的意思能體會得到的人不多,為什麼?真正體會到了,他就證果。小乘初果,我們大家都知道,初果必定是五種見惑放下,也就是說斷掉了。五種見惑裡面第一個,身見,執著這個身體。色身,物質的這個身體是色法;受想行識,我們有苦樂憂喜的感受,身有苦樂,心有憂喜,這是說受;除了受之外,還有想,想前想後,想東想西,所謂是妄想一大堆,這屬於心法;有行,行是什麼意思?我們這個念頭跟這個肉身,念念相續不斷,這叫行。五蘊的確是有相當的深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能夠理解,能夠做到,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小乘初果就是聖人。最後一個是識,識就是妄心,所有一切虛妄的根本,無論是色法心法,它是根本。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實際上對五蘊皆空真的是沒有搞清楚。最近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這個二、三年我們看到量子科學家的報告,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不再疑惑,曉得世尊講五蘊皆空是真正的事實真相。彌勒菩薩跟佛的對話,是世尊問彌勒,說:「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經的原文。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世尊問彌勒菩薩,凡夫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多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這話是這麼個意思。這些話我們聽都聽不懂,怎麼動個念,有幾個念、幾個相、幾個識?我們真是聽不懂。但是彌勒菩薩回答,我們就明白了。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個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頭。念念成形,這一句是答覆有幾相,相就是物質現象,彌勒菩薩說每個念頭都有,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形,每一個物質現象,就是色相裡頭都有受想行識。我們看到這個才恍然大悟,這五蘊有了一個初步概念。 一直到最近這幾年,量子力學家公布他們研究的結果,說物質現象根本就沒有,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們用的方法,跟佛在經典上講是同一個道理,就是把這個物質,最小的物質,把它分析。佛經上說的是從牛毛塵開始,牛毛比較粗,尖端上有一粒微塵,我們現在講它有吸引力,它在牛毛尖端上不會掉下來。這很小的一個,也許眼睛很好的人能看見。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這就很小,所以叫羊毛塵。羊毛細,羊毛尖端上那一粒塵是牛毛塵的七分之一,佛用這個分法。再把羊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同樣用這個分法,兔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學了一點物理學的人,能懂這個道理,水雖然有密度,在高度顯微鏡下,它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微塵能夠從水的空隙裡面走,它沒有障礙,所以叫水塵。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金銀銅鐵錫,金屬。金屬的密度大,但是當中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微塵,金屬它可以通過,它沒有障礙。這就是它很小,那麼大密度裡頭還是有隙縫,它能鑽得出去。金塵的七分之一,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微塵。佛經上講的微塵是這個,肉眼看不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也許佛說的微塵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原子,大概是這個東西。 八十年前發現原子,認為這是物質裡頭最小的,可是八十年之後,這發展太快,把物質的謎底揭穿。微塵再分析,叫色聚極微,佛說了一個籠統的話,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大概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基本粒子、夸克。基本粒子跟夸克合起來大概有一百多種,這是色聚極微,很小了。這個還能分,再分為七分之一,就叫極微之微。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念佛才能神清氣爽、法喜充滿?

  我們都是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謂「千句經文不如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號全收。可以說這句名號是佛法之中的深奧處,就如我們佛堂右邊所掛的那一幅字:「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也因此,淨土法門是佛法之中,所謂「歸宗結頂」的法門。

  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度來講解:我們要怎麼樣念佛,才能念得所謂神清氣爽、法喜充滿?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1773651198787074.jpg

如何平息惡念干擾的入侵?

值得參考的五種策略大要如下:

1. 當我們正在努力留意或專注原來的對象時,雜念猛烈地入侵,我們可把注意轉移到某些善念之上;如此,惡念便會漸漸地減弱、消失,心念亦會跟著安定和集中起來。例如:當瞋心盛時,可迅即轉念慈悲。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3Bip3Tzy6INvQyUD2e4%26;690.jpg

憨山大師醒世歌簡釋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世事起落無常,變化多端,就像鬧市飛揚的塵埃,又像互相衝擊、起伏不停的海洋波浪,那樣模糊無際,不可測度。體諒忍讓,柔順和諧,才是處世聰明靈巧的方法啊!無論身處何地,不可強求,宜隨順因緣,就當時情況,隨時制宜;一輩子也要滿足地、安分守己地過日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