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被精靈誘惑後,無法自制的異常現象的問答。

問:底下一個問題,現代社會殺盜淫妄各類的誘惑非常嚴重。有些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令人想起古代《聊齋》中所寫,人們被精靈誘惑後,無法自制的異常現象。他底下兩個問題,若真受精靈誘惑,外力干擾,應該如何化解這個的緣分?

答:確實這些精靈,他會誘惑你,他會困擾你,他為什麼不去困擾別人?他為什麼不引誘別人?他引誘你?你要多想想,你不能怪他,你要怪自己,你必定有邪思,他那邊有感應他才來。你沒有邪思,心地正大光明,他走到你面前他也不敢貼近你,為什麼?正大光明是豪氣,你身上放光,他不能接觸;你有邪念,他乘隙而入,他就來了。另外一種是過去生中你跟他有緣遇到了,這是過去生中有緣,這是因,現在你心不正,這是緣。過去生中,縱然跟他有因,現在你的心行端正,他就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機會來找你麻煩。由此可知,解決這個問題還在自己,自己要端正其心,你真正發心,受持三皈、具足五戒就不會有事情。所以受三皈五戒的人很多,假的不是真的,要真受的話,不可能有這個事情。你看你真正受三皈,有護法神保佑你,受五戒,每一戒有五尊護戒神,五戒具足,二十五尊護戒神日夜保護你。這些妖魔鬼怪,就是冤親債主想報也不敢。你真正修持,每天把自己修行功德回向給他們,他們歡喜,他真得利益了。常常回向,常常超度他,他真得度,真有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天道、又回到人間很多,這樣幫助冤業就化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道不行不至:+說道理、規劃,不行動那能成功+2+事不作不成:+藉境練心+毅力+勇氣+用心+力行的團體.jpg

人格為本、福慧雙修-雪廬老人 李炳南老師開示

人格為本重視人格教育——雪公亦以〈人格是學佛的初基〉為題開示,強調學佛的根本是「人格」。指出:守住人格,有人的特質與品格,才有了學佛的根本。因為佛以五乘說法,第一即是人乘,因此只要守住人格,要嚴持五戒,最低限度,即能保住人身於不墮,若能更加發廣度眾生之心,則可成佛。而守住人格的實際要領,提出四點:

內念:說話行事先為他想,省察念頭克制勿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說的什麼?

大家都聽過《三字經》有說過這麼一句「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本性是本來清凈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凈安詳的本來,偏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夠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疼癢悟孜息時+◎孜息時:『孜息』就是馬上停止。+○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時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jpg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解釋?

菩提(梵語bodhi)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涅槃(梵語nirvana)意譯作滅、寂滅、無生、不生不滅之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會得「緣起法」,明白一切經。

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無佛性, 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涅槃經.迦葉菩薩品

佛性,是一個覺悟者對事物或事物體性的認識。它和法性、法身、空性等基本是同一概念。一般而言,佛性是對有情事物體性的說法,法性是對無情事物體性的說法,法身是對有情無情事物體性的說法,空性是對一切事物體性性狀的直接描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020180920646073127586.jpg

人生無常有了,沒什麼;沒了,也沒什麼!

       一群孩子用沙子建房子、修建築,不小心碰倒了,孩子們就很傷心。其實,這有什麼啊?倒塌了就倒塌了,被風颳沒了就沒了唄,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那些幼稚的小孩子,卻很傷心痛苦。

      在智者的眼中,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孩子。若稍微有人讚嘆,就很高興;若稍微有人誹謗,就很傷心;若稍微被人喜歡,就很得意;若稍微被人討厭,就悶悶不樂;若稍微得到了一點利益,就得意忘形;若稍微遭受一點災難,就執著痛苦不已……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78480710-1083533551_n.jpg

活在當下

       許多人想到自己的未來即憂心忡忡,倘若我們能夠隨著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調整自己,勢必無須為將來擔憂,且會善用此刻去處理當下所面臨的一切事務。

  一個人對生命的塑造在於當下,而不是依賴過去或仰仗未來,也唯有此刻,才能決定開始或停止做任何事。無論是多大的雄心壯志或多好的美麗願景,光說不練,一切還是站在原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