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後有定」是待人處世的大智慧 ( 很重要 ! )

「知止而後有定」是待人處世的大智慧 ( 很重要 !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止」就是君子應該知道「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為與不為之間的界限,也就是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兩者的底線是什麼,君子要首先搞清楚才能在後面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做到孔子說的那樣「隨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所說的「人禽之辨」的辨析點在於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動物只有最為原始低層的慾望。人類特有的這種精神屬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有「心」才有「知」,所有的「至善」集合起來就是《大學》講的「知止」。

王陽明說的是「心即是理」,而不是「心外無物」。「心即是理」的含義不是「心外無物」,也不是「理」天然地存在於「心」,這當中隱含著一個「功夫」,簡單地理解是「用心」,唯有用心才能發現道理所在「用心」的功夫是不斷地廓清內心、掃除慾望,不斷地復明本心、發明本心,才能稱得上「用心」。一旦慾望得以清除減少,人的頭腦就會變得清醒明朗,看待事物自然如數家珍,對待做學問更是顯得遊刃有餘、不失身份、不亂方寸。

比如看到一棵樹,人們直觀上判定這是一棵樹的依據是眼睛能夠感受到樹幹和枝葉的存在,這是由外在事物帶來的視覺體會。事實上,真正決定一棵樹的是深埋地下的樹根。如果沒有樹根,或者說樹根已死,它就不能稱之為一棵樹,而是一堆立起來的乾柴。

王陽明心學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用心去體察內在的微觀世界。同樣是這棵樹,如果剛死不久,它肯定不會瞬間乾枯,必然要過去一段時間才能逐漸地呈現乾枯,那麼人如果看到的是「樹」剛死的前段時間,外表看起來依然是枝繁葉茂,就非常容易被這種外在的表象所矇騙,進而影響自己的錯誤判斷。

譬之樹木,心便是根,許許多多的條件是枝葉。須有根,然後有枝葉。

陽明心語: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靜亦定,動亦定。

https://twgreatdaily.com/m0r4p20BMH2_cNUgUU3J.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