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xresdefault.jpg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

一念無明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麤,
根塵識合因行蘊,
四諦十二因緣法。

「一念無明生三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後念起,前念即滅,都是一念一念的過去。一念間的念頭,是善念嗎?或是惡念呢?是利益人群,或者只利益自己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念頭總是起起落落,凡夫的念頭多數都在無明中;很多事情,我們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都叫做無明。

凡夫無明、不了解,緣著外面的境界而起心動念,看到美的,起貪心想要,我要的就買,或用錢去換所需要的。到底人生想要的有多少,需要的又有多少呢?將念頭過濾過,清楚我們面對要取得的境界,是「必須要」或「需要」,甚至只是「想要」而已?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三細就是貪、瞋、癡。不是必要,也不是必須要,卻攬來很多無用的東西,就是無明。一個念頭招攬來的事情,不斷累積,放在心裡,也同樣是無明。很簡單的事情,一念間,卻造作一些於人不利,於己有害的事。很多的無明、業力,都是在六粗境界中。

境界現前,我們不斷受因緣牽引,六粗不斷成長、不斷增加。六粗,就是六種粗相的煩惱。這是很粗的事相,卻不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複製、累積,叫做「境界為緣長六麤」。

「根塵識合」,根、塵與我們的意識會合,眼根對外面的色塵,起了這分貪愛的念,就招攬這念心去買。一旦退流行,就不要了,這就是我們的意識在分別。「因行蘊」,「行」,時間已過了,流行也退了,不斷汰舊換新,累積起來就有很多垃圾與髒污。

在慈濟這個大團體,一群菩薩不斷在付出,為苦難人清掃骯髒的環境,可見受助者的人生,過去也是生活在無明三細中,一直造作,不斷累積。年久月深,人老了、身體病了,所造作的業已經累積到人生的盡頭了,過去他所結的緣,一散而空了,現在孤老無依,病苦殘廢,誰能幫助他?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為我們所開示。外面的境界與我們這念心糾纏不清,無明讓我們無法體會道理。所以,佛陀說「四諦」、「十二因緣」,從初轉法輪向眾生說的法,也是以「苦」為始,要讓人人了解生命的來去。造作什麼樣的因,就受到什麼樣的報。

佛陀說四諦法,接著為我們分析「十二因緣」,讓我們更了解生命的起因。修行無非是要我們時時都存好念,虔誠助人的念,人生疾苦偏多,卻是這樣無明過一生,這就是凡夫的一生。
(整理/釋德清、明漠)

https://www.jsnews.org.tw/teachings/item/464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