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49天早上明心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爲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爲五點:

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時光流年被一條細長的環鎖綿綿密密的連綴在一起,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風光霽月,佛陀的修證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於一切時間中。空間的超越,佛陀感受到遠近的世界,慢慢的向他靠攏而來,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發出五彩的光芒,過去誤會的現在轉變成了清淨。過去醜陋的現在是多麼美好,過去黑暗的現在從青山的碧翠中呈現出一片光明。

二、佛陀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裡證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障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遍於一切之處。

三、生死的超越佛陀覺悟。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生死無非假象。衆生隨著業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爲實,其實生死不是兩個而是同一件,是表面上看起來生命的誕生,有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歡喜。生命的隕落有種種的傷感,種種的悲哀。如果以悟者的心智去觀察那麼一切皆爲虛妄,死亡只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就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並非真正的生,死也並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貪生厭死,乃「我執」在作祟,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去除了「我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裡不異,當下,就能得大解脫,獲大自在。

佛陀此時照見五蘊皆空,除去我執,證得我空,因此能夠度一切苦厄,超脫生死輪迴。

四、自他的超越。佛陀覺悟到,我和一切的人類萬物原來沒有差別,衆生平等,皆可成佛。發出震撼古今的宣言,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五、佛陀領悟到了大道的源頭,宇宙一切衆生生命智慧的源頭,明一切種智對任何問題,徹底圓融無障礙。他明白了每一個衆生生命形態的前身,後世,知道他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因了什麼業,導致現在的生命形態的果報,他能徹知全宇宙的衆生,時時刻刻每個剎那的心念,能遍入每個衆生心中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剎那間了了分明,佛陀徹底清楚明白全宇宙,衆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植物花草六道衆生,一切存在的形式的起源,都來自於最初宇宙生命的起源,即是如來藏!在如來藏裡邊,本來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沒有悲歡離合,沒有生死輪迴,沒有善惡,沒有對錯,沒有黑白,沒有大小,沒有因爲我他之分,沒有我的存在,沒有遠近,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沒有一切分別心和分別的概念,它就是絕對,他就是真理,它是永恆他常住不滅,他不一不異,他不來不去,他一直在那裡,衆生正是由於最初一念顛倒無明,故而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種生命層次開始誕生,以及不知道怎麼回歸當初生命源頭「如來藏」,才會產生各種,執著造各種業。繼續承受各種苦果樂果或好或壞,輪迴不息。

此時此刻佛陀的心頭格外平靜,一股無言的大悲心升起,正因爲他洞察全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無奈的輪迴,承受各種苦難,帶著各種執著不能解脫,佛陀的覺悟可以說是突破了一切的生活,超越了一切的煩惱,心中如同大圓鏡徹照宇宙的一切,如如不動,證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爲全宇宙至尊的佛陀,那麼佛陀在證悟之後,爲什麼沒有馬上道出他所證悟的內容,而是選擇保持沉默呢?因爲佛陀證悟佛果之後發現自己證悟的境界,宛如無上甘露不可思議,遠離四邊八方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獲得光明大自在,無爲法和圓滿大法界的究竟境界,而是人的思維言行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屬於有爲法。纏縛於生死,沒有遠離二元對立,所以對佛法無法理解,更難以通達。於是佛陀在49日之內保持沉默,在自證的殊勝境界中安住,這是不是意味著佛陀不夠慈悲呢?當然不是,佛陀在證悟後49天沒有傳達。是爲了讓衆生懂得,佛法的無比殊勝,稀有難得生起虔敬珍重之心,這樣才能夠領受佛法,這正是佛陀大慈悲和大智慧的體現。

在這49天中,佛陀默默加持了當時印度最受崇敬的天神大梵天和帝釋天,在佛陀的加持大梵天對佛陀生起了景仰之心,萌生了祈請佛陀爲衆生傳法的強烈願望,於是帶領無數天人眷屬,向佛陀祈請,但佛陀沒有應允,於是大梵天邀請帝釋天一同前來,帝釋天也帶領無數眷屬前來,至誠祈請。這時佛陀才答應傳法,而對於傳法的地點,佛陀選擇了深具加持力和功德的聖地,過去諸佛初轉法輪之處鹿野苑。佛陀在證悟之前,曾有兩位外道的老師,佛陀本想先爲他們傳法,但二人證實已經去世,於是佛陀找到了陳喬如等五位行者。這五人不僅與佛陀宿緣深厚,也是當時根器最好的人,佛陀來到鹿野苑,找到五人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傳法。

這就是初轉法輪,而接受傳法的五人也被後世稱作了五比丘,初轉法輪的內容是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定義就是真理的意思,苦諦和集諦是相對真理,滅諦和道諦是絕對真理,苦諦和集諦是屬於輪迴,滅諦和道諦是屬於涅盤,四聖諦首先從苦諦開始,爲什麼要從苦諦開始呢?因爲佛陀已經證悟,凡夫還在輪迴,二者之間唯一能夠溝通的只有「苦」,對於凡夫來說,苦是真實存在無法逃避的,就像一個人在做夢時,對於她來說沒有甦醒之前,一切夢境都是真實的,六道衆生都離不開苦,只是感受的層次不一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衆生,感受的是苦苦,天道衆生感受的是行苦,人道衆生感受的是壞苦,但同時也有苦苦,和行苦,只是壞苦比較明顯而已,衆生之所以沉溺苦海不能自拔,不是因爲運氣不好,也不是因爲上天不公,而是,因爲苦有因和緣,這就是集諦,所謂「集」是指很多因素的集合,比如說基督教認爲痛苦來自上帝的懲罰,這就不是集,因爲上帝只有一個,集是指痛苦來自無始以來無量因緣的和合,集諦之母是「無明」,集諦之父是「我執」,二者結合產生了八萬四千種煩惱,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業,導致了無數痛苦,苦諦是果,不能改變,只能接受。所以佛陀開示五比丘說「苦諦應知」,要想遠離痛苦,就要斷除集諦稱爲「集諦應斷」,比如我們想要消除黑煙,必須熄滅火焰,因爲煙的根源是火。滅諦是指苦諦消失後的涅盤境界,並且明白了滅諦的美好和圓滿,衆生才會勇猛精進的實修道諦。

所以佛陀接著說了「滅諦應證」的道理,道諦從資糧道開始先受皈依,然後修持出離心,發起菩提心,逐步進入加行道,再深入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就是「道諦應依」的道理,佛陀總共對五比丘宣講了三次四聖諦,第一次是闡釋四聖諦的本質,此是苦逼破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第二次解說了四聖諦的修持方法: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如應證。第三次講述了四聖諦的成就: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這三次宣講相當於「基」「道」「果」的層次,五比丘聽聞後先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並成立了最初的僧團,從那以後世間便有了,佛、法、僧三寶。

了解了佛陀證悟的過程,能與佛陀的指引正確修行,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佛法,不是輕易得來的,不是天啟更非神授,而是佛陀用他的生命實踐,歷經種種難行苦行從無數挫敗中上下求索而來,我們真正生起求道之心,就會感恩佛陀的智慧慈悲,才能體會佛法的珍貴難得。

https://ppfocus.com/0/tr7213baf.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