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89672226_m.jpg

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業,受諸苦惱。若知即此起貪瞋癡之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則起心動念,何一非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體性是什麼呢?。依佛法的注解,它有一個總原則,就是體、相、用,體是本體,是眞如本性的本體。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這個本性是體,不但是我們人的本體,就是一切動物、鬼神、天人,以至宇宙萬有,都是以這個性為本體。相呢,由本體起的有形狀的這個相。有體有相,然後在世間辦事情、修道,才會有作用。

這個本性是什麼狀況呢?孔子在繫辭傳裡講:「易无思也,无為也。」易的本體指的就是這個太極。太極這本體,无思、无為。雖然是无思无為,但不是虛无,而是有其「寂然不動」的本體。寂是非常安靜不動,是靜態的。雖是不動,但有感應。只要外在的境界有感的話,它就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有感應的時候,它就能通達,天下一切的事故都能明了,無所不知。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還有,天台宗裡講到真如本性,講到實相,實相這個體是什麼呢?就是「寂」、「照」這兩個字。「寂」就是「寂然不動」。「照」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就像鏡子在那裏照一樣。雖然把天下事情照得清清楚楚的,但它的本身是一塵不染。

這是體跟相,體相本身沒有善惡,只有講用處,用才有善惡。用到善,那就是好事情,用來造業,那就是惡事情。

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才有無明,在一念不覺之前純粹是本性,有了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剛剛起來的時候,本性一動,它還是一個業相,業就轉,現三細相,業就是動,再動的話就有轉相,轉就是變化,出現了境界。這個時候,有三細相才有六粗相。六粗相就有我執、法執,順著六粗相的步驟,一步一步的染上惡的習氣,我們就是由於一念的迷惑,背離了覺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業,受盡了各種的苦惱。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產生貪瞋癡的心,就是菩薩圓滿證得戒定慧的心,那起心動念,那一念不是菩薩在顯神通,在對我們說妙法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