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深不知處
在這個「匆匆、太匆匆」的時代,有一群隱士淡出塵寰,遁入都市叢林,棲身市井江湖,或居於簡屋茅蘆,他們抹去自己的身份,隱退自己的身體,打開的卻是自己的心門,解放的是自己的靈性。
這些隱士隱居在社會和時代的邊緣,淡定生活,從容出世,以一種「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成氣」的德行智慧,通過不斷創造和昇華自身的人格和靈魂。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謀生之道,卻又無所適從!面對這個分工空前嚴密和複雜的社會,我們大多數人被分割成社會大機器的某個部分,而失去整體。人被社會的各種功能和職業分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被用來追求最大化的效率,任何不參與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個體都被視為叛逆。
人類社會在對自然和能源進行過度開發的同時,自己也失去了內在的真正自由,我們都被權利、金錢和欲望綁架,不再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安祥。直到我們突然發現,原來我們置身於一個價值觀完全錯誤的現代社會:人們只關心名望、利益、娛樂和舒適,而不是互助、善意、愛心和真理。整個社會幾乎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知足快樂的人?人類什麼時候變得如此貪得無厭?
在這個徹底世俗、空前庸俗的時代,隱士們捨棄既得利益,選擇了「大道無為、大道至簡」的生活方式,他們絕非消極逃避的虛無主義者,恰恰相反,他們是矢志不渝的理想主義者,也是飄逸灑脫的現實主義者,他們對未來看得遠、對人生看得透、對名利看得開,對生活看得淡。他們永不背棄自己內心原則,堅守底線,實事求是,他們只尊崇內心的理想和價值,只對靈魂的修煉肅然起敬。
他們知道,一個人,從出生到離去,身體是無常幻滅的,而附著其上的財富、權利、名聲等等,皆為浮雲。唯有提高人的心性和德行才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努力的事情。他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他們用自己的身心來踐行「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為人類探索出一種人與社會、自然乃至宇宙和諧相處的生活之道。
正如西方人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中所描述的:有的人什麼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冥之時的片刻小憩。他們都很清貧,但是他們的微笑,使我們覺得自己遇見了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有山為景,有鳥寫詩,有水彈箏,有風吟歌,有雲做夢,在這樣自得、悠然的天地田園中,隱士們雲中漫步,拈花微笑,逍遙自在,順其自然,返璞歸真,清靜無為。如同一代侍僧寒山在《千雲》一詩中所道:「千山萬水間,中有一閒士。白日游青山,夜歸岩下睡。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