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生命系統

 
 

相信大家對心經耳熟能詳,以前我總是在做惡夢或怕鬼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念誦幾次,這都是受電影『倩女幽魂』的影響,所以我以為心經是拿來嚇退妖魔鬼怪的。
後來經歷了人生無比的痛苦,才慢慢在心經的帶領下,走進了自己的內在世界,經過了五年,竟然發現心經原來暗藏著一套精密的生命系統及這套系統的完整用法,對我來說這真是驚人的發現。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的第一段開宗明義品,這段經文已說明了生命系統的幾個重點:

1、 觀自在菩薩

觀:大智慧遍滿宇宙,這大智慧讓宇宙有一定的次序、規則與韻律,宇宙也因此而生生不息的運作著。生命也是如此,大智慧在人的生命裡稱為自性,自性與大智慧的特性是一模一樣的,自性創造生命,並讓生命維持美妙的韻律。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的生命會失去這美妙的韻律,而變得苦厄不堪呢?原因是因為我們忘了品嚐生命,生命是由無數的願望、思想、目標、慾望、煩惱、感受、觀念、行為...一點一滴所累積而成的,當我們細細品嚐每一刻時,生命便會恢復應有次序,回歸大智慧。
 
『觀』是品嚐生命的基礎,是恢復自性智慧的關鍵,只要回到內在,你就可以修復自己的生命了。
 
自在:是身中所有的感受都流通自在,其中包括精神與肉體層次的流通。更包括『我執』與『法執』的流通。
 
『我』是感受宇宙一切現象的生命個體,『法』是宇宙的一切現象,『執』就是執著,就是堵塞的感受。
 
『我執』就是執著於『有我』,『法執』就是執著於對各種現象的感受,例如:『我一定要中樂透』,就是執著於有我 (我執),也執著於對樂透的感受 (法執),若這些感受久久都無法消化,便會造成肉體的僵硬與酸痛,我們的精神與肉體都會受到束縛 (堵塞)
 
『自在』是所有感受都流通,而不是沒有感受;感受就像河水一樣,要暢通而不是將水流切斷或將河道堵住,或是限定某一特定流向;當感受不流通時會慢慢蘊積成情緒,情緒又會蘊積成肉體的病痛,這些蘊積的能量,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情緒波包』,這些波包會阻塞身體各處,而造成精神的痛苦,與肉體的僵硬、退化、疾病。
 
堵塞的河道是無法讓河水流動的,必須先疏通河道才行,生命也是如此,一個僵硬、病痛的肉體是無法讓精神流通的,所以生命要流通,肉體與精神要相輔相成才行。

讓各種感受都流通自在,精神與肉體才能無拘束,觀是品嚐生命與修護生命的起步,自在則是生命流通的目標,這樣一個透過觀照而讓能量淨化流通的生命體,就稱之為觀自在菩薩。
 
要成為一個觀自在菩薩,還得切實了解,與實踐以下幾件事才行。
 
2行深:解脫煩惱的方向在內而不在外,往身心深處前進才是,而不是在外尋找某個地方,或是某位大師,方向不對了,離目標也就越來越遠了。

眼、耳、鼻、舌、身、意,是讓我們體驗物質界色、聲、香、味、觸、法的工具,可是也是消耗我們能量的出口,必須往內在觀
照,從外在的六塵而六根→而六識→而末那識(第七識)→而阿賴耶識(第八識)→而真心本體,唯有不斷地往身心內在前進,才能迴光內照,提昇生命能量。
 
3般若:就是妙智慧,就是自性,自性包括『體』與『用』。『體』是真空,『用』是能量,『體』與『用』是一體兩面,祂們不是一個,也不是不同的兩個,所以非『一』也非『異』。
 
由真空創造出能量,然後再由能量編織、蘊積成萬事萬物。自性的智慧與功能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靠修行或是學習而來,所以稱為『妙智慧』。
 
4波羅蜜:萬事萬物都是自性的展現,都是由自性所慢慢蘊積、編織而成的,自性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萬事萬物最後都會回歸自性,回歸本體,就像大自然生出蜜蜂採花釀蜜一樣,不管生出多少蜜蜂,最後都會回歸大自然的本源,這也就是由此岸回歸彼岸的意思。

5多時「多」者,定也,也就是梵語的三昧(正定),楞嚴經所說的楞嚴大定證入『真心本體』的三種流程或方式:


奢摩他――微密觀照,這『密』指的是『真心本體』,『真心本體』無形無相,所以稱為『密』。奢摩他只言『性』不言修,若能理解生命系統的本體,以及生命系統的運用,就可稱為奢摩他了。三摩提――從聞、思、修,著手進入楞嚴大定。禪那――也就是定慧的止觀不二功夫。
 
即定慧均等,定是能專注觀照所有境(現象及感受),慧就是智慧,這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的能力,並非靠修行或學習而來,只要時時觀照、品嚐當下的每個感受(可觀照所有境),就可恢復自性的智慧。時時觀照時時行深,時時回歸本體,就可時時自在無礙,這就是慧均等了
 
5:觀與照不同,觀可恢復自性的智慧,與能量的暢通,可是若能量已經堆積或硬化時,光靠『觀』是行不通的,還得靠『照』的工夫來淨化才行。『照』是淨化煩惱的方法,煩惱或病痛都是蘊積而成的低頻能量,必須經過能量轉化,才能還原成高頻能量,進而回歸自性。『照』就是自然界的塌縮原理,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燄慧功能(以智慧火燒滅煩惱薪),這是自性本自具足的功能,並不是靠學習而來的。
 
6五蘊:生命系統,生命並不是單一元素,而是一個集合,都是由自性逐一蘊化、組合、累積而成的。八識是自性蘊化出來感受外在事物的配備,而五蘊就是各種感受的堆積,我們的六根對各種事物有感、有受,進而執著於這些有感、有受的外物,於是產生了五蘊。
 
7:就是自性的『本體』,就是真空,宇宙間的能量出自本體,這本體讓宇宙生生不息,佛陀又將這個本體稱為『妙覺真心』或是『金剛心』,或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的老祖宗常把這本體簡稱為『無』。
 
自性具有妙智慧,包括『體』與『用』,『本體』生出能量,然後能量以波動的方式進行組合,就像積木一樣可蘊積成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最後都可還源於『空』(無),而蘊積就是把不同的波動能量加以組合而已。

此一本體就是真空,現代物理量子學家也都提出了相同的理論,由真空產生能量能量波動而組合成萬事萬物→ 萬事萬物又可還原成能量→ 回歸真空,而這也就是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原理,生命與宇宙都是在這個原理的運作下而生生不息的。
 
萬事萬物必須還原回自性,回歸本體,老祖宗不也說了: 精化氣 → 氣化神 → 神還虛 → 虛還無,為什麼前面兩個是『化』而後面兩個是『還』呢?
 
『化』就是能量頻率的提升,而『還』則是還原本來的意思,佛法其實就是最無上的科學,早就將宇宙與生命的祕密概括其中了。
 
8、 度一切苦厄:所有苦厄都是蘊積的低頻能量,當你了解了生命系統及使用方法,自然可淨化一切苦厄與煩惱了。

楞嚴經的故事

在進入心經這套生命系統之前,我們先來聽聽楞嚴經裡的一個很重要的小故事:

話說佛陀父王忌辰,
波斯王廣設珍饈佛陀以及諸大菩薩均到宮中用齋,城中的長老、居士,也有準備齋食,佛陀則派文殊菩薩及諸菩薩、阿羅漢,赴諸齋主。
 
只有阿難出遠門尚未回來,所以落單了,沒有跟上用齋的隊伍,阿難不得不獨自托缽入城乞食,因阿難想學菩薩,可以做到乞食不分貴賤,於是來到了妓女戶行乞,結果碰到了摩登伽女,這女兒因過去五百世,與阿難曾為夫婦,愛戀未忘,一見則喜,對阿難一見鍾情,於是拜託媽媽用幻術迷惑阿難,阿難就快破戒了,只能乞求:『佛陀救我!』。
 
於是佛陀派文殊菩薩持楞嚴咒飛往阿難處,解除幻術救了阿難,並將阿難與摩登伽女一起帶回佛陀處,阿難見到了佛陀,悔恨交加,痛哭流涕,請佛開示。
 
佛陀問阿難:『你當初是怎樣的初發心,讓你割恩斷愛,出家為僧呢?』
阿難說:『我如來三十二相, 內外明透,就像琉璃一樣,而生愛樂,所以出家為僧。』
佛陀又問:『你是用什麼東西?是誰能生愛樂? 
阿難說:『是眼睛能見佛陀,而生愛樂。』
 
故事先說到這裡,你對『眼睛能見佛陀,而生愛樂』這句話有感到疑惑嗎?還是覺得理所當然,想必阿難也是覺得理所當然才這麼回答的。
 
但是佛陀卻說:『是眼睛自己可以看見嗎?那麼死人的眼睛為什麼看不見呢?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朋友們,你可有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嗎?為什麼我的眼睛看得見,死人也有眼睛,可是為什麼死人看不見?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整部楞嚴經的主旨:是什麼讓眼睛可以看得見?佛陀從這個問題一步一步的為阿難解除疑惑,最後阿難終於知道眼睛是可見的器官,器官內還有一個不可見、卻極為精密又龐大的系統,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本體,才能生出這一切,本體(真心)→系統→肉體→塵世而這也就是楞嚴經七處徵心的用意,以及心經密意所在了。
 
眼睛為什麼看得見?

這個問題就好像『洗衣機為什麼會洗衣服?』是一樣的道理,洗衣機只是一部機器,本身並不會洗衣服,而是因為機器裡的功能發揮了,才會洗衣服,而功能則包括了硬體的功用無形的能量,洗衣機因為電力,機器的功用才得以發揮,而完成洗衣的功能,而電力就是這無形的能量。

另舉一例,燈泡有發亮的功用,但必須有電力才能發揮照明的功用,否則電燈泡永遠只是燈泡而已,電力是其能量的來源。

再者,家裡所有的電器產品都必須有電力才能使用,沒有能量的電器就只是破銅爛鐵而已,而家裡所有的電力又來自哪裡呢?來自家裡的變電箱,而家家戶戶的變電箱又與電力公司的發電廠巧妙的連接著。
 
我們的肉體也是如此,身體裡的每個器官都像電器產品一樣,各有不同的功用,但還須提供能量,才能發揮各器官的功能。
 
也就是說眼睛、鼻子、舌頭、耳朵及體內各器官,都個有各自的功用,但還得有能量提供,它們才能完成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知覺等功能,否則肉體就成為屍體了,此時我們將不能看、不能聞、不能嚐、不能聽、不能觸、不能想了。

身體的各器官都必須灌注能量才能使用,而身體裡的能量又來自哪裡呢?來自身體裡的發電廠,又稱為
本體 
(或真心),而自家發電廠宇宙的總發電廠又隨時隨地巧妙的連接著。
 
若是宇宙的母電源是大海,那麼自家的子電源就是小水滴,小水滴可以隨時透過生命系統回歸大海,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呢!
 
心經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短短幾個字,已經總結了整個生命系統及其用法,簡單的說,生命包括肉體與精神兩層面,肉體只是硬體功能而已,精神層面則提供肉體能量,兩者相輔相成,生命機能才能運作,並共同體驗物質界的一切。
 
- 肉體層面 (色蘊)
生命系統包括
- 精神層面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當精神層面一旦離開肉體時,肉體則失去生命力,而稱為屍體,當然此時的精神層面,也無法單獨體驗物質界的一切了。

我們的生命並不是單一元素,而是一個集合,是一個大系統,五蘊就是生命系統裡的元件,包含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八識),它們只是不同的能量頻率而已,其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識』蘊,『識』是這生命系統的基礎,了解『識』,您就能了解整個生命系統了。
 
萬法唯識

自性的『體』是真空,自性的『用』就是能量。
 
這能量未啟用前稱為『種子』,啟用時稱為『識』,『種子』與『識』是同時存在的,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 

用現代的語言說:『識』就是波動,而這波動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智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或稱神性,這精神充滿全身內外上下,我們不也常常說:『覺得今天 精神很好。』可是這精神卻看不到,也摸不著,也無法具體的感受到,祂好像很抽象,卻又真實存在,所以稱為神性,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微妙元素,具有高度的智 慧。
 
識就是精神,就是神性,就是波動,可蘊積、編織成萬事萬物,小如微塵,大如山河大地,波動是物質界的最基本的微妙元素,其存在遍滿宇宙。

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即所謂「萬法唯識」,唯識為,宇宙間一切現象,完全是由變現,此即所謂「唯識無境」——境,就是宇宙萬有的一切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波動就沒有境,沒有識就沒有境
 
這一切現象,非外在的真實存在,而是識所變現出來的。這叫做:「識所緣,唯識所變」。

一、識不是一種會佔據空間的可壞物質,而是一種無形的功能。
二、識的功能,局限於肉身,它的功能可作用於整個法界 (全宇宙
三、識為種子起現行 (作用),而種子起現行還需有相應的眾緣 (外在的條件)

能量本來是一種功能,此功能未起現行 (未受外在的條件激發時,不稱識而稱種子; 種子起現行時,就不稱種子而稱為識。所以種子可說是一種具備『潛在功能』的程式,識是『潛在功能』的應用。
 
所以識是波動,是精神,是神性,是一種全方位的高度『智能』。

簡單的說:
 
智:表示智慧,精神,神性。
能:表示能量的波動。

萬事萬物:都是由
能量波動組合而成的,而這能量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智慧,可任由能量可自由自在的組合、創造。
 
佛陀將身體裡的能量波動,由低頻而高頻,分成了五蘊 (色、受、想、行、識),其中識蘊又分成八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智能
 
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種子 (程式),宇宙萬法 (一切現象皆由種子變現生起。
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著自我,是自我意識中心,有『我』才會有獨立的個體的去感受生命。
第六識:意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
前五識:眼識——即視覺作用
耳識——即聽覺作用
鼻識——即嗅覺作用
舌識——即味覺作用
身識——即觸覺作用
行蘊:係以內在的心行為主,先有心行才衍生外在的行為。就是當我要『說什麼』或『做什麼』之前的思考活動,包括審慮思、決斷思、發動思 。
想蘊:將各種感受翻譯成語言、文字、圖像,是我們所表達的意見、見解、思想、觀念等等。想有時是漫無目的,有時則是較慎重、凝聚、有方向性的,例如被警察盤問時,我便會好好的想想而不是亂回答一通了。
受蘊:包括 樂受(我所喜愛的感受)
苦受(我所不喜歡的感受)
不苦不樂受(我較無法察覺或不在意的感受)
色蘊:肉體 (還包含物質界可見與不可見的波動)

以上色、受、想、行、識,都是由智慧的能量波動組合而成的,不過波動的頻率有高低,當然功能也就不同了。
 
先來解釋一下頻率高低:

如:冰塊→水→水蒸氣→空氣

冰塊是低頻能量,相對密度較厚實;空氣則是較高頻能量,相對密度也會越來越稀薄;人們較不容易感受到高頻能量,而較易感受到高頻能量。
 
又如:人們不易察覺到乾淨的空氣,但空氣裡有煙時則較容易察覺,空氣裡有灰塵或濕氣時,則更容易察覺了,這是因為頻率越低,密度就越高,所以容易察覺。
 
頻率越高,相對密度也就越稀疏,也就越不容易感受到,例如心情。
頻率越低,相對密度也就越硬,相對也就越容易感受到,例如肉體疼痛。
生命系統的原理也是一樣的,我先將自性的體與用:真心本體→高頻→低頻的能量變化,製成簡單的圖表,再來逐一解釋:

 
生命並不是單一元素,而是一個系統,常有人會問,在這個系統裡面到底裡哪個才是『我』呢?真我就是不生不滅真心本體,其他的八識五蘊,包括肉體在內,都只是真我的各種功能應用而已,它們各有不同的頻率,也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肉體功能讓我們摸得到、看得到思想功能讓我們可以分別判斷情感功能讓我們可以感受虛擬我功能讓我們有體驗的主角程式、記憶功能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

所以圓瑛大師才說真心本體:如摩尼寶珠,此云如意寶珠,能如人意,出生一切寶,其體清淨本然,一塵不染,遠離一切相。
 
但是,進入物質界以後,我們都忘了真心本我的存在,而以為這些功能 (如意寶珠生出的一切寶就是我,或以為物質享受就是我:
 
有人以為物質享受就是我
有人以為肉體功能就是我
有人以為思想功能就是我
有人以為情感功能就是我
有人以為虛擬我功能就是我
有人以為程式記憶功能就是我
 
唉!我們怎會忘了這一切呢?所以佛陀才會在楞嚴經裡說: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讓我們一點一滴的來了解自己生命的功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