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苦、集、滅、道」四聖諦,即「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修道,是修學八正道,攝於戒、定、慧三學。三學包括戒學、定學和慧學。戒學包括正語、正業、正命和正精進。定學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學包括正見和正思惟。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生定;定是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此三學,為學佛修道的基礎。茲將此三學再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亦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我們起心動意,日常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業,此三業,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

釋迦世尊曾說十六字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們的根本煩惱,「貪、瞋、癡」三毒,以意為主,發之於身者為殺生、偷盜、邪淫,發之於口者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故佛門基本大戒,首戒殺、盜、淫、妄、酒。然而五戒,只是消極的外在的戒惡,若欲前進一步則要積極的由內心自發為善。所謂為善,就是把貪、瞋、癡、殺、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十惡,化為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放生、佈施、淨行、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十善。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於出家眾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已成為專門學問。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在於治心,修之可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紛亂。

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集聚而來的。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妄心產生,試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續無已。妄念是惑,發之於身、口、意的意念行為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所以修道在於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惡業,定是治內心的妄念,要依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禪定的種類眾多,於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紹。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這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智慧,梵語「般若」,譯為「智慧者」,相近之辭也。智慧並不能包括般若的全部含義。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如明鏡蒙塵。礦中之金,本質未損,蒙塵之鏡,光明仍俱,若去除沙土,拭去塵垢,純金的本質和鏡體的光明,仍然可以顯露出來。正如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掃除妄惑,回歸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顯露,就是證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也就是廣行六度。

六度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其中佈施、持戒、忍辱和精進屬於戒學;禪定屬於定學;智慧屬於慧學。

修持的方法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眾生根器習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者對各種法門,本著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優劣的執見,這樣才會見理圓融,會入不二。

學佛修道,不在法門之多,而在專一深入,在眾多法門中,我們可以選一種與自己根性興趣相近的法門,作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會有所證得。現簡單介紹幾種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參禪釋迦世尊住世之時,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默契於心,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緣起。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華,傳衣缽於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禪風鼎盛。那時所傳的是直指本心,當下開悟。例如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半晌雲:「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當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願師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曰:「誰縛汝?」道信曰:「無人縛。」三祖曰:「無人縛何求解脫?」道信乃言下大悟。

後世眾生,根機日鈍,心識上妄想紛紜,不能直下見道,後世祖師才教人以參話頭的方法而漸悟。

所謂參話頭,是把一向妄想紛紜的心念,回轉來反照參看一句足以使人發生疑情的話頭,極力參究,力求透悟,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見心性,而立地悟證。正如雍正禦選語錄序雲:「學者將個無意味語,放在八識田中,奮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捨,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並此無意味語,一併亡卻。」

參禪,須有明師指導,個人盲目修煉,不特恐難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處所介紹者,不過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結印契,意作妙觀的三密相應法門。此持咒法門,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每持一咒,用手結印是為身密;口誦咒文,句句分明,毫無錯誤,是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薩的對象,心中觀彼佛菩薩的種子字(以佛菩薩名字的一個字母,代表佛菩薩的本體,曰種子字。)是為意密。如此三密相應,修持者心識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須經阿闍梨(軌範師)親口傳授,方有效力,否則一切徒托空談,難獲行證。

三、觀心:觀心與參禪,都是定學,人的心識之間,妄念相續,剎那不停,俗語說「心猿意馬」,即此之謂。所以我們若用自性來照自心,直下觀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觀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識上一切妄想雜念,善惡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靜觀自己的心念,對於幻生幻滅的心念,不去執著,不去譴除,亦不隨其流轉,只靜心觀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於無形。大乘心地觀經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亦須隨明師修習。各宗之止觀法門各有不同,故修習此法者,亦須在明師指導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晉代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開立此宗,中經道綽、善導、永明、延壽等大師的倡導,以其口持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方法簡單,容易普及,因而學佛者多修此法門,也是近現代較易普及的方便法門。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4.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