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聽聞佛法就會感動流淚,但是有些人就會顯得躁動不安,為什麼會有這麼兩極化的表現呢?
我們如何才能夠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學佛呢?
有些人聽聞佛法就會感動流淚,但是有些人就會顯得躁動不安,為什麼會有這麼兩極化的表現呢?
我們如何才能夠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學佛呢?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也是破壞人際關係的殺手。
有的人善用語言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也有的人喜歡捕風捉影四處的說長道短,批評別人。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愛說別人閒話的人,會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師父告訴我們心靈環保的方法,也就是當我們不能肯定別人的優點,而老是挑剔別人的缺點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我不慈悲」,而當我們老是不能瞭解自己的缺點,誇張自己的優點的時候,我們心裡就要說「我不知慚愧」,當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不是很好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自己說「我們的心不清淨」那怎麼樣做呢?
用觀念和方法來調整情緒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只知道用佛法來調心,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
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只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瞭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類似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就稱為EQ不高吧!
佛法說,每個人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稱它「心念」,也就是「情緒」,有的人善於應用,有的人不善於應用,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智者、有智能的人,不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