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9884_1343165819063023_2201675802400799764_n.jpg

寬容的重要 有福德者得知

法國19世紀文學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更高的層次。在生活中學會寬容,你便能豁然貫通,明白以下的道理:

1 寬容就是洞察明瞭:世上所有人和事,都不能盡善盡美,何況不如意的還十之八九呢!無論是患難之交、親朋好友,還是金玉良緣、模範夫妻,都是一樣。不必羨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刻薄待人,只要用寬容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對待別人,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平安。寬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爭論和反駁,都不足取,唯有忍耐和諒解最重要,才是待人處事最管用、最高的智慧。所謂「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的甜美果實」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未來的路更廣闊通暢」的道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6641c237ddff0ad6e78042a2b3e97ef0dc72fd2.jpg

有科學家出來證實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

終於有科學家站出來了,告訴你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把極樂世界當作天方夜譚般的神話,或當作是寄託理想的「烏托邦」;自命時髦的現代人也常嘲笑求生凈土的人,好像念佛求生凈土是極為迂腐的。其實正好相反一隻小螞蟻是很難了解人類的空間的,愛因斯坦的論文對於小螞蟻而言,只是地面的圖案,還不如一粒砂糖有滋味。在二度空間生存的生物,它們要了解二度空間以外的事情是很難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bs_attach_img_13206747409461.jpg

重罪輕受和定業難轉

從佛教的立場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正確的因果觀念。但是,從因到果必須有因緣的配合,所以,有時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較輕的果報。

可見,因與果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的,從因至果之間,會受到其他各種因緣的影響。例如說,同樣是一粒稻種,由於播種的時節、土壤、肥料,以及人工配種等因素的不同,結果就會造成不同產量、品質、品種。任何現象都不會出自於孤立的因及孤立的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XUpz8-2.jpg

「帶業往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宣化上人

「帶業往生」的真正含義 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

節錄自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jpg

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

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誰說的?幻想吧!有何根據? 

這是早在三千年前,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本師釋迦摩尼佛,以其無不知無所不見的智慧所宣說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般舟三味經》、等都有記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133303751721.jpg

學習放下才會真正成熟

『學習放下』就是要學習放下那些我們習慣常有的想法、情緒與遇事只會想到自己的個性,此時要面對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維護自我的尊嚴與權利,而是去學習如何能當下放下,放空自己,讓新的想法啟發,馬上找到沒有傷害的妥協點,讓事情緩和結束,目的是為了更認識人生的無常,人非萬能,世事瞬息變化,凡事都是很難預料拿捏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原諒與寬恕,更要學會放下,放下那些我執我念與自我掙扎,學會放下去享受每一個生活的片刻,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學會重新檢討自己的習性,與人應對的方式,小小的修正會讓我們受益無窮。不用擔憂太多,往往我們擔憂的事,百分之九十都不會發生!不要為已經過去的事情懊惱,為打翻的牛奶生氣,是不會有甚麼好處的!為任何事付出超額的代價,都不太聰明,對不愉快的往事念念不忘、耿耿於懷,這不就是對已付出了超額代價的東西,還一直繼續再付出一樣的愚蠢嗎?學習柔軟的小草,與不可改變的現實妥協,才不會任由自己的習性把自己賠光輸盡。很多人面對事情都會習慣性的往最壞的情況去想,而給自己太多不必要的壓力,其實,很多事並沒有想像的這麼糟糕,擔心焦慮是多餘的,反而會造成自己身心的傷害與負擔,不要杞人憂天,應該要理智的減少沮喪的時間。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誰也無法倖免。郭書齊曾說:「放下,就是當你丟掉所擁有的,並且相信往前走,你會得到更多」。學會放下,不是逃避,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豁然的處世哲學,可以讓自己有更寬廣的空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4695477555675.jpg

你有這些嗎?

報恩心
對你有恩的人,不能忘恩負義,要知恩圖報。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有報恩的心,有些眾生今世對你沒有什麼恩,但前世對你一定有恩,因為一切眾生都曾經當過你的父母,所以一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哪怕是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想想他們也曾經有恩於我們,所以不要計較,放下仇恨,要感恩,要報恩,量大福大,懂得感恩報恩人格才能圓滿。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