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ofruyca5ocfbb1shehjiu90pu7vu.jpg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他們到底在開心什麼?

論語.雍也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在大多數的人印象中記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所以呢?我們並不知道這一段句子所要給予的教誨是什麼。

而論語的流傳中,在解經釋意方面有兩個困難點,一個是古代並沒有標點符號,因此斷句的不同也會造成閱讀上的理解不同,第二個是當時論語以蝌蚪文來書寫,後來魯國滅國之後,加上秦代的焚書坑儒,在民間以口傳的方式來教導,分成了「魯論」、「齊論」兩個版本。後來魯恭王在孔子故宅的牆壁中,發現了「古論」,是以蝌蚪文書寫,然而漢代已經改以隸書作為主要書寫的文字了,在考究上有其困難。歷代都有學者強調,希望透過考古、文稿的比對,要恢復論語的「原典」,也就是當初孔子講述、弟子將內容集錦之後的狀態。

但是學習一個學問,如果失去了核心,就算真的追根究底,也未必能從中得到益處。解經時更該思考的是,透過這些經典所要強調的思維是什麼。讓所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產生連結,給予自己不一樣的反思、轉念。

人的獨特性與價值

人會因著特性相近、想法相同而靠近,智者與仁者各有其所好,所以他們會生活在與自己特性相合的環境中。聰明的人,因為想法與時俱進,懂得變化,就像水流一樣不斷的更新,這樣的人不會被既定的價值綑綁,因此活得快樂。仁德的人,對於該堅守的部分,像山一樣不輕易地動搖,比起被外界紛擾,更是平靜地修煉自己的內心,這樣的人自然活得更長壽。

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倘若想要用一樣價值套在每個人身上,就會產生問題。創業者問研究員:「你的研究可以商品化嗎?它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多快能賺取足夠的利潤呢?」反過來研究員認為企業的產品缺乏新穎性、技術不夠尖端,站在自己的立場時,就會因為無法了解對方追求的價值,因而產生爭執,以孔子舉的例子來說,就會有人想問:「所以智者真的快樂嗎?仁德者真的長壽嗎?」

在開放的社會中,了解自己想要追求什麼、度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當台灣的升學環境,自小就培養同儕間的惡性競爭,長輩的價值觀過度將收入、物質生活作為優秀與否的標準,不知不覺抹煞了個體間的差異,甚至毀了許多人一生的幸福與喜悅。

環境、時勢造英雄

另一個角度來看,環境也會造就了人的個性,因為生長在水邊、山中,個性也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過去技藝、職業世襲的年代中,環境的影響比起知識教育顯得更重要。然而人內心的追求,要透過什麼樣的管道來得到實現呢?

儒學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是最熱門的學問,在諸子百家齊鳴的時候,思想家們透過言語、文字,讓聆聽的人產生了內心的共鳴,以及對於所喜愛事物的追求。

而同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放在現代,我覺得更該思考的是:「我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呢?」會不會我拼了命努力,一直以來追求的事物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要嚐到人生的樂趣與喜悅,得從瞭解自己開始,在打造理想的過程,令人擁有真正的快樂。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7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