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見的如、真如是甚麼意思?

真如(巴利文梵文tathatā)或實如(梵文bhūta-tathatā),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如,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梵語dharma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意為這樣地、如此地、如是地,在加上抽象名詞語尾tā之後,形成Tathatā,一個哲學用語,用來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現」、「如是呈現的狀況」,是讓事物(梵語dharma)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為它成為的那個性質,也就是事物的真實本質釋迦牟尼住世時,經常自稱「如來Tathāgata)」,也是來自這個字根。漢譯佛經時,為了要正確地表示宇宙真實名相的真情實意,只能用「如」或「如如」來形容,意即「就是那樣子」的意思。

現存的《金剛經》梵文本中,譯為「真實真如」或「實性真如」,意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為,可以被引申為存在本質此在、存有(英語:Being)、真實、眾生、元素、萬物、神明等。漢譯為實、真實。在表示實性的「如」前,加入表示無虛妄顛倒的修飾詞「真」,合為「真如」,表達了「這如是呈現的性質」,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還要真實的內在存在。

佛教的理念認為,眾生的根器不同,而現實中佛教名相又深奧難通,因而,在翻譯家思維、運用佛教語言、表達佛教名相、令眾生接受佛教理念的過程中,難免對概念名稱有所增減,難能恰到其位。

釋迦牟尼教導多聞聖弟子正知善見緣起緣生法,透過真實正觀,色法等五蘊,為無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實智生,最終解脫。真實正觀諸法真實法性,因難以用語言表示,又以「如」、「如實」、「法如」、「法爾」等來形容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5%A6%82_(%E4%BD%9B%E6%95%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