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7729_1608555202784702_7503414282714837714_n.jpg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 05 (黃念祖居士)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ㄑㄧㄢˋ。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因為世尊的佛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出身像,演說經教是法音。應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意。「世間」呢,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法輪。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說小乘,然後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讚歎大乘,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後說實法,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華》是圓教了,淨土宗也是圓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病之藥,都是為使眾生覺悟。「諸世間」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 ㄑㄧㄢˋ」。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天臺宗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得很好,煩惱是什麼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摧破眾生身心裏煩惱的堡壘。「壞諸欲塹」。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嚴重是色欲。《甄解》說「愛欲是諸苦之本」。《淨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ㄑㄧㄢˋ)就是護城河。愛欲像洪流,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脫,就把它說成是欲塹。除捨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消除迷惑與垢汙就叫做「洗濯」。前節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於無明。一面明鏡,鏡面全是污垢,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應去汙,這就是「洗濯垢汙」。去汙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首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真淨。」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汙墨,不是去汙。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汙,顯明清白」。《甄解》說:「洗濯垢汙,顯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樣,雨後樹木房子等等都乾淨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眾生怎麼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汙」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會合淨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汙」;「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 

轉法輪這段經文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汙,顯清白。這四句,實在是關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現在有的人,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汙,也並沒有真實明心見性,只是想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汙。要離開這些,發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應該深思的。

「調眾生。宣妙理」。調是調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所貯功德示現於外,接受眾生供養,讓眾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論》有四個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你愛護眾生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第二個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去救濟,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賢聖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啊。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三苦」有兩說:一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1)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你難過了。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二嘉祥大師: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淨土宗的宗旨。淨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到阿羅漢的水平。現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何況是阿羅漢。只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往生,不是叫你斷惑,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沈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升灌頂階」。以下一共六句,所談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門奧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顯教密宗互為表裏,好像人手,顯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這是很片面的。至於淨土宗,先師夏老曾說:「淨土宗是密教顯說」。也就是說,淨土宗就是明顯宣說的密法。密宗要義:「如實知自心」,即本品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為究竟」,正是本經宗旨,以信願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實之利」。淨宗持念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即是密宗秘密莊嚴心所流現的真言(咒)。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都能教導大乘行者,充當金剛阿闍黎,足證會中聖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也表淨密二宗,本來不二。

「升灌頂階」。印度古代,國王要即位的時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舉行灌頂法式簡說有兩種:一結緣灌頂。你來求法,引你到灌頂的壇裏,教給你本尊的手印、咒語,以後你就有了資格去修習所傳的法,這叫做結緣灌頂(很多密宗的書皮上印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這個經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為了慎重)。二受職灌頂。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頂,嚴持戒律,精進修持,積久功深,智慧開發,可以為人師表充當金剛上師,於是對他進行受職灌頂,授與金剛阿闍黎職位,然後才是如法的上師(現在許多人都不很如法。沒有親自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自作主張去傳徒弟)。在受職與結緣之間還有四種灌頂: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實在是欲升反降。灌頂還有初位與後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後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記》裏頭,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要成佛的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現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後的普賢,是從果向因,是佛的示現,所以他們當然受過後位灌頂——成佛的灌頂。至於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也都須受這個灌頂。「升灌頂階」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過後位灌頂。

「授菩提記」。佛對於發大菩提心的眾生,給他授記,也就是預告將來一定作佛,作這樣的懸記,稱為授記。授記就是宣說當來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勝希有,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讓他知道現在種的是菩提因,當來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記」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得佛果;並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給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阿闍黎翻為軌范師(規范,楷模)密宗稱為金剛阿闍黎, 因為密教的阿闍黎,代表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永為密教初祖。這些大士德遵普賢,普賢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在這些德遵普賢的聖眾也教導其他菩薩去充當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比方說,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叫做「境智相應」。你能理解「五蘊皆空」,這屬於智慧,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了。反過來看,你說我照見皆空了,可是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啊。密宗特點是三密相應,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身密語密意密身口意;眾生有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是使眾生的三業頓然相同於佛的三密。身,結印;口,持誦真言;心中所緣的是般若。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易得。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也就是淨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號,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也能相應,也能即生成佛。但當你成佛的時候其他兩密也自然相應。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業所行的善,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個含義,它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修了善,還能出生其他的善,還能結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餘善,又能結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與結果之義。所結的果,應該辛勤培育,使它們成熟,才是圓滿。所以會中諸聖都在幫助其他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去成熟他們無量無邊的善根,使之圓滿成就。於是無量諸佛對於會中這些大菩薩共同護念(保護和憶念)。《淨影疏》說:護念我們,讓惡事自然遠離,善事自然增長。會中大士護持一切菩薩的善根,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讓他們遵修普賢之德。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一切大菩薩在一切的國土都能示現種種應身與化身,如同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現種種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傳教士,她告訴我一件奇事,和中國《聊齋》偷桃這一篇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把繩子扔到天空中,繩子就掛在天上,一個人就爬繩子,爬上天了。這人屢次表演,轟動了許多人,就有人用電影機來拍攝全部過程。洗出一看,才發現那個人一直在地面上靜坐,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用催眠術催眠了,所以就看見這個人上天了。電影機它無心,不受催眠,它照出來的底片是真實情況,那個人坐在地面沒動,所以這是幻術。再舉一例:六十年前,東安市場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樓下有個雜耍場,有種種雜技表演。有一天,有一個人在茶館樓上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見雜耍中正在變戲法(魔術表演)。他很納悶,為什麼觀看的人這樣全神貫注並感覺驚奇,他自己認為沒有什麼精彩之處。等一會,表演完了,很多人上來喝茶,大家交口嘖嘖,稱奇讚歎,他們紛紛說「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罈子裏頭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個蛤蟆放到罈子裏。」這個樓上的人沒有被催眠,那麼,他就看見實際是個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見的是個牛到了罈子裏去,精彩得不得了。這就是幻術。這種譬喻說明:這些大士在諸佛剎中都能示現,就好像幻術師一樣,能夠現種種的異相,但「於彼相中。實無可得」。《寶積經》:「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幻師在那變幻國王大臣,宮殿園林,別人誤認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術,是虛妄的,當然不會著迷。會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現種種身,示現八相成道,普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終日度生」;了知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離」,所以「實無可得」,這是「終日無度」。不落兩邊,從容中道,「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所以我們常常說修行的人要照真達俗,既要照到真體,又要通達俗諦,要度眾生啊。眾生是俗諦,所以要「達眾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離相,於是墮在有為法中,不能使廣大眾生得真實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為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以上提過的佛性和法性本質上沒有分別,我們通常把佛性說在有情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的,至於法性,通於有情無情兩方面。法性和佛性本無分別,只是在使用習慣上有所區別而已。《起信論》的註解上說:「法性者,……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無情,所有的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據《大乘義章》與《唯識述記》,性即是體,「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實相,即是真如。華嚴宗認為真如有不變隨緣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夠變成一切法,變成種種的內容;又因為它不變,雖隨緣變染變淨,有情無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罪人,他們的真如不失不變。因為真如不變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隨緣而不變。就好像水可隨緣變成波;變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來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變染變淨,例如穢土淨土,就有了差別。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達眾生相」就是了達不變隨緣而顯現的種種差別相。《會疏》:菩薩有兩種智慧,能作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種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例如水,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說它是異,可是千姿百態的波,彼此本無差別,只是同體的水。所以在差別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中又出生無量差別。總之是不落兩邊,所以是「不一不異」。同時也是「不生不滅」。波生水中,但全體仍然是水,所以是無生;波滅也只是回歸本體,並不是斷滅,所以是不滅。能照見種種諸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量,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若不通達眾生病況,就不能開出對症的藥方。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達眾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諸法性」是所用諸藥的藥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供養:一財供養,香花、飲食、藥物,等等。二法供養,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是最殊勝。什麼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導去利益眾生和提高自他覺悟。

「開導群生」。「開」,開化。「導」,導引。「群生」即眾生。《華嚴普賢行願品》說:「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由此可見,「開導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也就成就了對佛的供養。我們以殊勝的淨土法門教導眾生,正是遵佛開示,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正是無上的法供養;並在下度眾生之中,有上宏聖教之功。隨順眾生,發菩提心,究竟果覺。

會中菩薩具如理智,所以「通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達眾生相」,於是化現其身,遍諸佛剎,上供諸佛,下導眾生,廣作饒益,如大幻師,示現種種幻相,上供下度,雖作種種示現,但以通達法性,深契諸法平等,無有差別,故於相中心無所著。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大士化現他的身體,快如天上閃電。觀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於一念之間普至十方國土,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上供下度,平等普照。《會疏》說電光有四個含義:一是快。菩薩能應眾生心念立即感赴。二能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癡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電光,能破眾生心中黑暗。三不住。菩薩又能化無量的身,到無量的國土去,如空中一個閃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四無分別。如電光照物,平等普照,沒有愛憎取捨。所以用電光來譬喻大士們的化現。

https://book.bfnn.org/books/0110.htm#a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