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resdefault (1).jpg

學佛方程式之應用 很好的文章

某日,學院的職事輪到行堂工作,中午用過午齋後,按照慣例便開始收拾善後。那一天,發現有幾位常住師父,時間已過了大半,仍然還在那裡吃飯,而且還一邊聊天、講話。當時,心中非常的不悅,想著:「你們幾位師父不趕快吃飯!還在那裡聊天,這樣會耽誤到我們的休息時間,下午還要上課呢!」便不管三七二十一,走到那幾位師父的身旁說:「師父,對不起,請你們趕快吃飯,不然會耽誤我們行堂同學的休息時間」,師父們聽了我的話後,也很不好意思,便加緊速度將飯菜食用完畢。當講完這句話後,心中的不悅馬上平緩了許多,但事後回想起這件事,認為我這樣做正確嗎?

想起白雲老禪師曾提出一個心地發明,可以作為我們學佛行者的依歸,那就是『學佛方程式』
「當分別心生起之時;不要一味地計較和執著,應該深入的認識和瞭解;進而有所發現,久而久之,一定會有所突破。」

當時看到幾位師父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的分別心生起了,而且只是一味地計較,計較著自己的利益將受到損害,中午休息的時間,將會因工作進度耽誤而有所影響。而且,不加思索地告訴師父們要趕快吃飯。卻沒有去做進一步的認識和瞭解,「為什麼他們時間已過大半仍在吃飯?」、「為什麼他們一邊吃飯會一邊說話?」等等。佛法就是在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且要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而我只在乎自己的「我」利益受損,沒有去考慮除了自己的「我」,還有他人的「我」,所以才會只是一味地計較和執著。

「為什麼他們會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是不是有著很重要的事需要談論?他們是談論公事或私事?

「為什麼他們時間已過大半仍在吃飯?」是不是有的人剛外出辦事情而晚回來用餐?是不是有的人因公事而耽擱用餐時間?是不是有的人因年邁歲高,齒牙動搖,因而吃飯速度無法太快?等等。有著太多的可能性,如此的探討都不同於最初所認定的想法,這就是有經過進一步的思考,從中去做認識和瞭解。當知道真正的原因之後,之前所產生不悅的心情,將會隨之淡化。

人的眼有「見」之能,但為何不能徹見呢?往往只是惑於眼前所看到的,也就是只有看到事情的表面,而看不到其中的內涵。所以,當問題發生時,不能只是依於分別心的生起而去計較、執著,認定它就是如何。應該先冷靜下來,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認識,並對自我有所察覺,返照於自我,如此不斷地修養自我,久而久之,會有許多的發現,也必然能夠自我突破!

/微塵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57 20114月刊

http://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zine/5_detail.php?Id=9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