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23-01-1920.jpg

如何得證佛果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之簡稱,譯言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諸法事理之一切智人。然而『覺』者,可分為(1)正覺(簡別凡夫之不覺與外道之邪覺);(2)等覺(簡別二乘聖人之正覺);(3)無上覺(簡別菩薩之等覺)。又『覺』者,復分為(1)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自覺真理);(2)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3)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是故,『佛』者,乃指對於宇宙人生真諦,覺行圓滿至無上正等正覺之聖人,而有如下之十種稱號(1)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2)應供(應受人天供養);(3)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4)明行足(三明圓滿三業無失);(5)善逝(自在入於涅槃);(6)世間解(洞達世間一切事理);(7)無上士(至高無上之智人);(8)調御丈夫(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9)天人師(一切天人之導師);(10)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之人)。設若學佛修道者想成就『佛道』,至少要做到下列幾點:

    (一) 難學能學。學佛修道者必須學:(1)利供養(即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即以讚嘆恭敬作供養)、行供養(即以修行妙法作供養)等三種供養;(2)別解脫律儀(即行者受持五戒八戒菩薩戒等戒法,能生身內善之無表色)、靜慮律儀(即行者入於禪定時,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之無表色)、無漏律儀(即行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之無漏無表色)等三種律儀;(3)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聖諦法(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六度萬行(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4)稱名念佛(即口念  阿彌陀佛聖號)、觀想念佛(即觀想佛三十二相及功德)、觀像念佛(即觀想佛之塑畫像)、實相念佛(即諦觀諸法實相)等四種念佛。

    (二) 難修能修。學佛修道者必須修:(1)別相三觀(即於別途觀三諦);(2)通相三觀(即於一觀之中圓通三諦);(3)一心三觀(即於一心之中觀三諦)。及修(1)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2)戒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之後再破(1)俱生見惑(即與生俱來之見惑)、推理見惑(即在遇到某事情時由推理而生之見惑)、發得見惑(即修學時而得堅固之見惑)等三種見惑;(2)俱生思惑(即與生俱來之思惑)、依見思惑(即跟隨見惑而生之思惑)、界繫思惑(即三界九地所繫之思惑)等三種思惑;(3)塵沙惑(即菩薩欲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之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之事業,故名塵沙惑);(4)無明惑(即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

    (三) 難行能行。學佛修道者必須行:(1)眾生緣慈,即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之心,是凡夫或未斷煩惱之有學人所起之慈悲;(2)法緣慈,即破除我相者,對一切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之三乘聖人所起之慈悲;(3)無緣慈,即心無差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憫愛護之心,是諸佛所獨有之慈悲。

    (四) 難忍能忍。學佛修道者必須忍:(1)伏忍(即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2)柔順忍(即調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緣,不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同塵和光);(3)無生忍(即聖位中人,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因此於無性法中,忍心不動,親證無生);(4)寂滅忍(即果位聖人,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

    (五) 難證能證。學佛修道者必須證:(1)方便菩提(即依文字般若而證得緣因佛性是也);(2)實智菩提(即依觀照般若而證得了因佛性是也);(3)真性菩提(即依實相般若而證得正因佛性是也)。

     由此觀之,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必須首先難學能學(三種供養、三種律儀、三十七道品、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其次難修能修(修三種三觀和三種淨福,破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再次難行能行(眾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慈),再次難忍能忍(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和寂滅忍),最後難證能證(方便菩提、實智菩提和真性菩提),各自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由粗入細,由狹至廣,由低至高,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