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隨緣

隨緣的意思是隨聽緣境的遷流變化,這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說,是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修行者必須隨緣化度,在最勝王經中說:「隨緣所在覺群迷。」由此可知,隨緣的功用,是在幫助眾生、教化眾生,脫離迷惑的困境,解脫苦難災厄,以覺為道。

  出家的修行者,為道為法,不能只求自了,不可以摒棄眾生,不能隔絕諸緣;因此,隨聽緣境,順著時空的遷流變化,來幫助有緣的眾生,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苦痛。所以,隨緣化度對修行者而言,仍然是不可以輕視的責任。

  以隨緣化度來說,隨緣就是隨著機緣而自然的生起行為,也就是依於外在的人事物,自己也生起了感受,因而相應使自己的身口意有所行為,猶如水隨著外來的風而生起千波萬浪;化度就是普遍的教化濟度眾生的意思。所以,隨緣化度就是隨著機緣,普化濟度眾生,使眾生獲得利益。對修行者而言,緣不管好或壞,眾緣皆不可捨,善緣來時,要發揮它的價值,而遇上惡緣時,要使惡的轉變為善的。更何況,當善緣來時,因為讓自己稱心如意,往往會得意忘形,而惡緣是因違逆自己的心意,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也是考驗自我的修養之最好機會。舉個例子如下:

  「雲水悠悠」這一本書是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自傳,書中記載了他會來台灣的因緣。在民國三十七年的端午節這天的早上,他把常住的例行事物處理妥當,八點左右就下山前往信徒家接受供養,隨身只帶了一支引磬,準備上供時使用,其他什麼東西都沒有攜帶。中午以後受供完畢,離開信徒家要返回常住的路途中,走到了渡船口,適巧有三位軍人在搬運物品,其中有一位班長模樣的大個子,突然向他打招呼:「大師父!幫幫忙好嗎?」軍人所說的幫忙,就是要他搬東西,這對一個出家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就高興的答應了,以盡己之力的態度幫忙搬運物品至船上。當所有物品搬完後,準備移步離開船時,此時軍人班長拿起槍站在船頭,面露兇相,舉槍瞄準他,怒喝道:「站住!坐下來!乖乖地跟我們走!」這真是晴天霹靂,使他震驚不已,忍不住問道:「要我跟你們去那裡?」軍人班長冷漠的說:「跟著船走,不許多問!」他頓地有所感悟,默然坐下,思緒如潮湧般想著:端午節接受應供,是世俗的節日,世情難卻,竟是如此的後果。幫忙,舉手之勞,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卻惹來如此的麻煩。抗戰的艱苦才剛過,勝利的果實尚未品嘗,北方又在動亂頻繁,加上多少的政客為己謀求利益,使國家的政策受到極大的阻礙,他想又要動亂了。他在動亂中長大,戰火的蹂躪,動亂的傷害,在他的生命過程中,漫長的經歷已訓練成對戰爭的敏感。時間在沉默中流逝,船順水而下,他坐在甲板上,心想該不該跳水潛逃?這是個必須選擇的時刻,關係著未來的前途,也肯定著今後生存的意義,那是未知數的里程,將如何適應與承受?雖然,動亂中最容易為環境變遷的理由,確定生命於生活中的自我價值。依他在佛法中所薰陶的生命意義,必須執著於易服即是白衣,改容即是還俗的教規;因此,才會想到「逃」的路子。可是,又想到軍人手中的槍,縱然潛水也難逃槍彈的傷害,如果在船上見機行事,憑他的身手,三個軍人是很容易對付的,但必須考慮後果,可能為寺院帶來「禍患」,損及清淨的寺院。就這樣,他冷靜的選擇後者,承受諸業隨緣了的感報。他是被抓來頂替有錢人的兵役,以此因緣隨著軍隊來到了台灣,在軍中共待了十年一百日才恢復原來的面目。

  隨緣的涵義是具有住於正知正見而不變。隨緣絕不是攀緣,攀緣是有所行為,隨緣是有所不為。在佛法中最忌諱攀緣,攀緣是世俗人的行為,如攀附權貴,逢迎投其所好等,往往容易造成弊端,甚至無意中埋下了惡的禍源。攀緣的心念,乃是求得個己利益的滿足,具貪欲的自私意念。也有人誤解隨緣為隨便、不努力、麻木不仁,認為隨緣的人是個無能、逃避、懈怠的人。如果了解「緣」是一種助力,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環境和現象,那隨緣的涵義就是對於助力的運用,於環境的適應,於現象的調和。尤其是出家行者而言,僧尼的工作重心,在荷擔如來的家業,弘揚廣傳佛陀的教法,對不同根機的眾生,隨緣而幫助他們出離迷惑,至少也可種下菩提種子。

  隨緣固然可以成為方法,但是應當以不變而把握之,不變就是不起變化,在教法中是以真如之道來說。真如是說萬物的本體,真實如常,不變不動,本來清淨。因此,隨緣不變可以說是真如之道,人的真如之道就是清淨心;任何的事物都有其真如之道,如玉的真如之道是潔淨。隨緣不變是以人來說的,人所生存的世界,是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一個很不好的世界,而且苦多於樂。人生活在這世界,即使再不好,也不能不活下去,即使再苦,也得承受它。所以,佛法才提示這一種理念隨緣不變。我們所面對的緣境是指一切時空來說,生活在這娑婆世界,既然無法逃避,否定,也排斥不了,那只有面對,要面對自然就會隨緣,也就是在這環境中還是要好好的過日子,但如何不變呢?

就是不起變化。有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即人會受環境同化,會起變化。但佛法理念謂人本來是清淨的,而人所表現的,所看到的都是不清淨,那是因為我們的環境是一個共業的世界,而在同一時空中每個人的造作互相牽連而形成共業。既然是共處的世界,就不可把自己孤立起來,以逃避、否定、排斥的方式生活,必須去面對它;因此,必須建立起理念,就是要隨緣境而不使自己受到傷害,如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或別人批評自己不好就難過、生氣,如果是這樣,就是隨著緣而起變化。隨緣不變就是當別人讚美時,必須明白是不是真的如別人所稱讚的,好在那裡?而別人批評時,也明白是不是如別人所批評的那樣,能做到這點,就是隨緣不變,所以隨緣不變就是真如之道。

  修行者要做到隨緣必須勘破自我,也就是要突破自我意識,不為緣境所轉,則污染執著之心自然寂滅。當面對世間一切的法,無論是發自情感的或是理智的,當這些法展現時,千萬不要被其迷惑,因為那一切的一切,只是像夢境一樣,或者像幻覺、泡沫、影子、露水、閃電,沒有一樣是永恒的、踏實的,我們應該認識清楚。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任何的際遇時,都應該做這樣的觀察;那末,人生的行程,就能隨緣,便會過得自由自在了!

http://www.chiefsun.org/tw/0_disciple/4_detail.php?ID=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