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 04 (黃念祖居士)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薩。至於「十六」,密宗把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賢護、賢守、賢首和善守。這些名號在經論中常見。《思益經》說: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於守護眾生,所以稱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這個經以賢護為名。《賢護經》裏頭說:「王舍大城有優婆塞」,這是居士。「名曰賢護,為眾上首」,在大眾的上首。《大寶積經》有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說他雖然現在人間,他所享的福報,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名義集》裏說:「發陀婆羅」,翻為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又稱賢首,因為他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就與佛相等了。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淨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等。《四童子經》說:善思維、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佛名經》說:光英、智上、寂根、願慧,《月燈三昧經》說,香象。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宏化。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其餘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餘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宏化。

本經超出常情,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這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因這個法門契合於當前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因為科學越發達,物質世界的發展越快,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要搶時間就越忙。越現代化,每人所應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生活的節奏也越緊張。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入深山,一切事情不問,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為社會服務,並且也還繼續要修,那麼這種修持就以淨土宗最合適。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讚歎《無量壽經》和淨土法門。他說:淨土法門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就很契機。國家與社會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於種種崗位,把事辦好,這就只有淨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閉關,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線也能修。只要所發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就是淨宗無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所以不離佛法,把保家衛國、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只要是真純地這樣做去,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同樣契證佛法。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於在家人。因此《甄解》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此說很有見地。

「而為上首」。普賢、文殊是來參加法會一切聖眾的上首,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彌勒大士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大會聖眾實是無量無邊。《月燈三昧經》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 (音同觸ㄔㄨˋ)佛,與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那由多應指一萬萬。由此可見,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全會聖眾,實是無量無邊。香象正士在阿 (音同觸ㄔㄨˋ)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說一切聖眾,無論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後「不可思議」,都是讚歎上首普賢大士和會中的一切菩薩的勝德。「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說了,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第九是恒順眾生,第十是普皆回向。這個願王在人最後的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麼都不行了,什麼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唯有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在前引導,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生在蓮華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於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能在煩惱苦海中普度眾生。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十大願王,第十願「普皆回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願到第九願,顯出普賢這個賢字。永劫勤勞沒有疲厭,十大願王永無窮盡,成佛後還在度生,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上品中提到《清涼疏》:「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雖然得到無上成就,但不捨在因地所發的度眾生的大願,仍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所以這是位後的普賢。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永不間斷,在實現他的偈語:「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願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這是普賢大士大願的結晶。十大願王是以彌陀願海作為歸宿,也正和彌陀第卅五願互為表裏。卅五願:「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必定要補佛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他必定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後他不在極樂世界成佛,願文說:「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有本願為眾生,要披著弘誓的鎧甲,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勸發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賢大士聖道。這類自願來到穢土的人,「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願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生極樂後,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鎧甲,再返此界救度眾生。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求生淨土。為什麼只是遵修普賢,求生極樂?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願。」《攝大乘論釋》裏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不但你沒有法子具體說出來,並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就叫做無量。「行願」,《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願。」《觀經》說:「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願求。所以「希求」是願望。行動與願望的結合就叫做行願。「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麼。「具足無量行願」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願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或如位後普賢,成佛後再來;或是等覺,如同賢護;或從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賢(住位,行位,向位)。覺位有天淵之別,豈能各各都能圓滿無量的「行願」?此問很合情理,但未知淨土是無上圓頓法門,超情離見。《普賢行願品》說:「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說,若人能受持宏揚《普賢行願品》,於一念之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願。一念之間圓滿一切願,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淨土生無生論》說:「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而此心性,豎貫三際(過去、未來、現在),橫裹十虛(方),佛法生(眾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即是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所以佛與眾生,正報(佛菩薩等)依報(國土),因與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只要一念相應,一切圓滿成就,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如斬一把絲,一斷,一切絲都斷。又如染物,一成,則染缸中所有的東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見佛性」。《淨土生無生論》說:「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一切圓滿,絲毫沒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應該與上句聯讀,意義才完整。本品開頭這三句,是會中菩薩聖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讚,也是本品的綱。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註解一下。

「安住一切」。《會疏》說:「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體就是「法」,這是《淨影疏》所指出的「德體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種種善行、種種功效、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種種差別,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那就是法性。所以《淨影》說:「德體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在有情就稱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沒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如如不動;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無量行願」。於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願),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安住於一切如來無盡果德的本體,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願,理體和事用齊顯,空邊與有邊全離,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聖德。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遊步就是旅遊、周遊、遊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間了,一切地方。「遊步十方」,就是周遊一切處。權是權宜、權變。俗話常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權就是變通。一個人應「通權達變」,不死守規章制度。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禮節。倘若嫂嫂掉河裏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這是行權方便的意思。《法華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叫方便。《法華玄贊》解釋:「善逗機宜曰便。」逗機,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巧,把對方的靈機逗發出來。例如禪宗,德山與龍潭崇信禪師夜間談話,德山剛出房門,因外面黑,就回來,於是崇信禪師點了紙燭遞給德山禪師,德山禪師正想用手去接,崇信禪師一口氣又把紙燭吹滅。德山禪師見此大悟,立刻向崇信禪師頂禮,良久不起。

崇信禪師便問道:「現在一片漆黑,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禪師說道:「弟子心光已亮,從此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外面的天黑不用害怕,只要內心光明,就能找到前進的方向。明智的人不易為別人的想法所影響,自身明亮的心光,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燈。

這就是逗機,也就是方便。所以《淨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物件)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根器與環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這個叫做「行權方便」。《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現在把以上的註解彙到一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普遍周遊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穩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發眾生的根機,把他們引導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釋是「解契宗源」。契是契會,解是理解。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與《法華》「入佛知見」是同一個入字。「藏」,《嘉祥疏》說:「名理為藏。」這就是說,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體,就是實際的本體,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法性中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所以這個「藏」既然是理體,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其中包括無量的性德,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見」。《甄解》有個解釋說: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據《甄解》,會中一切菩薩都已經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證入如來一乘(一切眾生普成無上正覺)果覺,因此全是大權示現,是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還不捨因地的修行,示現在法會中,贊助釋迦牟尼,宣揚淨土法門。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淨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達涅槃彼岸,證入如來果覺,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後諸說,可以互通。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願到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去示現成佛。《普門品》「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願」是誓願,依據《法窟》,對於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願。「世界」,「世」表時間,過去、未來、現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

「等正覺」,舊譯是等覺。等覺有兩個含義:一是菩薩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覺就是佛。《往生論注》:諸法平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覺是指低於妙覺的菩薩,在本經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成佛。

「捨兜率。降王宮……」叫做八相成道。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的通常途徑。依照嘉祥大師,「捨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法輪。到了最後「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這八相成道的佛。

「捨兜率」,是從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院,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降王宮」,《因果經》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可以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涅槃經》說: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淨影疏》說這是於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麼呢?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魏譯》說得很詳細,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看見這些,於是乎決定出家,捨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出去,出家學道後在樹下苦行了六年,一天隻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的像。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上述降胎王宮,出家修道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法華壽量品》中佛說: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於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於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少年出家,後來成佛了。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所以翻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淨影疏》講:一個是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這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壞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經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論》:菩薩在樹下的時候,魔現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自然變得非常醜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豔色,媚態淫姿都不見了;後來發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後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大智度論》:「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呀,就敗退了。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後,當時魔王問佛,你有什麼功德,有這麼大本領?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捨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維摩詰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妙理,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淨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於顯現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覺」, 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釋迦譜》說:「得無上真正之道,為最正覺」。「成最正覺」,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轉法輪。佛之出興於世是大事因緣哪,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後第八相「而現滅度」以前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法輪。據《大智度論》: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世尊成佛之後,頭三個七天裏在天宮大說《華嚴經》。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麼還不如涅槃吧!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先說小乘法。《法華經》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法輪」。《法華文句》解釋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裏邊去,這就叫轉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字的含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https://book.bfnn.org/books/0110.htm#a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