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resdefault.jpg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說的什麼?

大家都聽過《三字經》有說過這麼一句「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本性是本來清凈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凈安詳的本來,偏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夠了。

自性在哪裡?就在你這裡,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淺近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把這個道當成高遠的,那是錯誤的。禪宗祖師經常罵人「高推聖境」,學佛修道,把聖人的境界估計得太高了;自己的修養,已經到達那個邊緣,不敢承認,信心不夠。自己想,哪有那麼容易呀!釋迦牟尼佛還修了十二年,呂純陽也搞了一輩子呢!所以高推聖境也是毛病。實際上,道是非常平凡的東西,所以我常說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在最平凡的道理裡頭;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一般人知識越高,學問越好,越愛向不平凡處去找平凡的道。所以說「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學道時,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來個東西,但它永遠出不來。八個字,「視之不見,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這麼一個東西。講了一句明心見性,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見性,講一個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尋找它,那離道已經很遠了,所以你看不見聽不見。「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也不是神仙、上帝給我們。老實講,上帝、菩薩、神仙,還是靠我們捧出來的,我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仙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天帝,只是自己把這個生命的本來忘記了,所以說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m6ev9x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