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2布施很簡單.jpg
「布施」的真諦

西元年二年十一月五日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籍的七十五歲艾倫和七十八歲凡歐莉特,結婚迄今已屆卅六年,兩人於一九八三年退休,共同在英國的小鎮過著平凡的生活。兩人在二年七月中了樂透,獲得一一二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億四千萬元)彩金,但兩人卻認為施比受更有福,將上億的彩金全數捐出作慈善,這對善心的老夫妻卻一點也不心疼地說:「若你從未擁有過,那也就無所謂失去。」

我不知新聞中的老夫婦是否為佛教徒,但他們真的做到了佛陀所教授的「布施」精神,尤其是他們說的那句睿智的話:「若你未曾擁有過,也就無所謂失去。」善哉!善哉!真是善哉斯言,這就是佛教的「無我」、及「無我所」的真諦!

依照佛教的看法,世上的有錢人得享鉅額的財富,皆是因其過去前生為人慷慨,樂善好施,曾修過布施善因,故而今生能享有財富的果報。但他們今生若不懂得惜福,不繼續布施,不肯培植未來的善因,一旦福報用盡時,轉眼便為赤貧,一如平時好逸惡勞,不事耕耘生產,銀行裡的存款終將坐吃山空。

而窮人會窮困,則是因其過去前生為人自私、小氣、吝嗇、慳貪,不修布施善業,故而今生淪落至貧窮的窘境。若今生懂得勤修布施的善業,未來定能轉貧為富。

由此可知,諸法無常,「好的」會過去,「不好的」一樣也會過去。貧富之間亦是如此,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貧者不一定永遠是貧,富者也不一定永遠是富。應以平等的「捨」心來觀察世間萬象,所謂貧富一如,一切不過是短暫的表象而已,並沒有任何的分別。

所以,我們毋須曲意逢迎,更不用趨炎附勢,昔日權傾一時的宴上賓很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囚,過去呼風喚雨的有錢有勢者也很可能轉眼沿街乞討,落魄淒涼。但我們也不用憤世嫉俗,嫉妒有錢人,因為富人若懂得善用其財富來建設公益,造福社會,便是取之於社會,還諸於社會。也就是說,財富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傷人但亦可助人,是邪是正,端乎一心。

 現代人會為自己的將來打算,會作理財規劃,例如買保險,或投資金融商品,或買基金,或存退休金……。其實,就世間法的角度來說,理財規劃是非常正確的作法,但世間的保險並非真正的保險,唯有布施才是最保險的保險;又報酬與風險的關係是一體兩面,無法切割,所以世間並不存在無風險的投資,一旦遇上無常,如西元二○○八年全球的金融海嘯,所有投資的錢財極可能瞬間化為泡影。但也唯有布施,才是完全零風險,也是最一本萬利的投資。

在景氣不佳的時代,我們依然可見有人賺大錢,例如同一條街上的豆漿店,有人生意興隆,有人卻門可羅雀,其中的差別在於布施的有無。

願本篇能令讀者樂行布施,因施獲福,一如佛的偈語:「若為利故施,此利必當得;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http://sheyun.ehosting.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