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rit3.jpg

佛門四弘願 子翔老師

佛門所標的四弘誓願,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般不解佛法的學者們,往往以為這是佛教徒一種虛無縹渺或好高騖遠的幻想。因為誓願無窮,奈何人生有限呀!其實,如能透過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之後,再看四弘誓願的內容,便會發覺乃是一大落實、一大積極與一大悲憫的開端了。

要成無上的佛道,須學無量的法門;要斷無盡的煩惱,須度無邊的眾生;要度無邊的眾生,仍須無量的法門;學得無量的法門,便成無上的佛道。這是一貫性的,也是連環性的。

學佛而非佛學

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

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形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作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係。

涅槃寂靜

所謂涅槃寂靜,即是指的是解脫境界。一般人誤以佛教的無我觀是消極厭世的,佛教的涅槃說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佛教的無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觀念,並沒有否定「我」的責任觀念;因此,佛教的涅槃,旨在解脫「我」的煩惱,而非放棄「我」的責任。

所以,涅槃的性質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解脫了煩惱的人,即入於有餘涅槃,餘者尚餘有業報之身;解脫了煩惱的人,捨去業報之身,稱為無餘涅槃;解脫了煩惱的人,雖已捨去業報之身,再以悲願之力,自由地受身捨身,出生入死,廣度眾生,入涅槃而不固定於寂靜的狀態,稱為無住處涅槃。可見,佛教的目的是在積極地化世,是在深入而普遍地面對現實。

十字街頭好參禪

禪沒有山林和都市的分別,也沒有捨動取靜的趨向,所謂十字街頭好參禪。
禪宗有個十牛圖,描寫一位禪師的修行歷程,到後來他走進城市去化度眾生。即使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只要你方法用的得當,同樣可以在人群嘈雜的城市修行,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
在我教人修行的方法中,其中有一種看來很古怪,要人站在臺北市西門町的十字街口看景物。這只是一種方法的譬喻,不是真要你站到西門町去,目的在讓大家了解,都市也好,山林也好,對真正修禪的人來講,都一樣。佛陀行化人間,走遍印度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山林小徑,只要有眾生可度的地方他都去,沒有固定要隱居山林,也沒有特別要避開都市。

http://blog.udn.com/a5104105122/87667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