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五戒得五福

佛教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與不飲酒。

在基督教摩西十誡中,最基本的四誡為:不可殺人、不可姦婬、不可偷盜和不可做假見證。古印度的法典《包達夜那》,把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和不貪,定為五種基本行為規範。早在後漢時期,主張儒、道、佛三教一致的牟子《理惑論》說,『五戒』與『五常』,其精神完全一致;將『五常』的精神,表現為具體的戒條時,就變為『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婬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

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重婚、包二奶,是犯了邪婬戒;毀謗、偽證、背信,是犯了妄語戒;吸毒、飲酒、吸煙,屬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真正了知五戒內涵而守持五戒的人,纔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下面結合現實生活,說明持守五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從而認識到五戒是快樂生活的基石,守持五戒具有護持生命的功能,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使生活更美好。總而言之,五戒是通往開悟、解脫、幸福的大門守五戒者五福必臨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