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這四句偈意思很深很廣,前面兩句是形容修行人大徹大悟的樣子。『打破虛空』,今天科學家知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說在某種狀況之下等於零,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前後。科學家現在發現這個理論,但做不到,如果他做到之後,一定是『笑滿腮』「笑滿腮」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法喜充滿,無量歡喜!真的,無始劫以來都侷限在時空裡面,一絲毫都不能轉動。沒有覺悟的人,沒有徹悟的人,在空間有遠近,在時間有前後,前一天,後一天,這是時間。我們講昨天、明天,時間!你不能再回到昨天,你現在也沒有辦法想提前入明天。但是到你功夫成就,科學家講這某種條件你已經取得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遠近沒有了,空間維次突破了,這個時候你說多快樂!

  佛法用什麼東西來突破?『打破虛空』。「打破虛空」這一句話不是假設的,是事實,今天科學家為我們做證明。他說在某種條件之下,佛法這個條件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性裡面沒有遠近,心性裡面沒有先後,心性裡面找不到一樣東西是對立的,所以,心性裡面沒有生佛(眾生跟佛對立),無佛無眾生,一體。這裡頭沒有真妄,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所以叫一真法界。這個「一真」從理上講,是你心性裡面真的達到清淨寂滅,一念不生,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確實。既然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起心動念的粗相,細相都沒有哪來的粗相!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清淨法身,你證得了。

  所以第二句說『玲瓏寶藏豁然開』,玲瓏是比喻玲瓏剔透寶藏,「玲瓏寶藏」都是講的真心、本性「豁然開」,見性了。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無量的福報,統統現前了。這不是修來的,這是自性本具的,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像山河大地美好風光,凡是住在大地上的人平等的享受,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一切眾生是一家人,是一體,各個都知道,所以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合作,你說那個世界多美好!那是一真法界。在這個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災障,沒有苦難,只有天天增長智慧。天天消,還有一點點餘習,那就是什麼?無明煩惱,四十一品無明沒有斷盡。斷無明、開智慧、增福德,天天幹這個,一直達到究竟圓滿,就證得如來果地!「玲瓏寶藏豁然開」。所以這一句是講開悟。真正把自己找到,佛門裡面常講的回頭是岸,這真的回頭了。你找到岸了,才知道這個岸原來這麼樣的豐富,這麼樣的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第三句是講的果德,『直饒空劫生前事』,無量劫之前的事情你全都見到,無量劫以後的事情你也見到了。為什麼?時間沒有了。無量劫中迷惑顛倒,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六道輪迴哪一道都去過。這個時候統統見到了,才知道從前愚昧無知,怎麼會搞這些東西!現在統統明瞭了,明瞭之後再仔細觀察,還有許許多多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回頭,還在繼續搞這些事情,大慈悲心自然生起來。那就赴感應群機,這裡面的眾生有感,你當然就有應。應的時候不是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那你是凡夫,你已經迷惑了;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感應。

  感應非常奇妙,跟我有緣的眾生感,我就會應。跟我沒有緣的眾生,他感,我不會應,另外一個人跟他有緣的,他應,我不應。就像什麼?就像我們今天電視裡頭頻道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頻道,各個不相同。他的感是哪一個頻道的,那個頻道的相自然就顯現出來,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樣一說我們這些眾生好像都沒有希望了,不是的。每個人都有跟你有緣的佛菩薩,跟你有緣的佛菩薩未必跟他有緣,他也有跟他有緣的諸佛菩薩,所以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得度。

  這個道理要懂,佛菩薩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絕對沒有我愛你,我喜歡你,我來度你;那個我討厭,我不喜歡去度他,不是的,這裡頭沒有厭惡,就是過去生中曾經跟你結過緣,那就叫有緣人。這個緣不管是善緣是惡緣都是緣。善惡不要緊,到這個時候善惡沒有了。就怕你不結緣,沒有緣就不行。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自自然然會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為什麼?善緣最好度,結惡緣也是緣,但是我們不再給眾生結惡緣,從今而後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培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境,不生煩惱,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意思。

  最後一句,方法,『六字洪名畢竟該』,這是說一切法門總歸念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到這個法門,這在什麼地方看?在《華嚴經》上你就看到了。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到究竟圓滿的成就都歸華藏。就是將來你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六道當然到四聖法界,離開四聖一定到華藏,一真法界。你見到毘盧遮那如來,見到文殊、普賢菩薩,這個時候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最後還是「六字洪名畢竟該」。我們在這個時候得到這個訊息,這個訊息太寶貴。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圓滿,一聽就明白,一聽就接受,一聽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死心塌地念下去,就成功了。

  世出世間法再好再多,到極樂世界去學去。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學不了。學太多了對念佛法門產生障礙,所以徹底放下,這一句彌陀念到底,他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教我們這個方法,那是諸佛菩薩「一從心向」。他老人家教我們的方法,小道場,不要搞大道場,大道場你要操心,你要分心,小道場容易維持,搭個小茅蓬都行,那都是無比殊勝的道場。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不化緣,頭一條。為什麼?化緣你沒有辦法離貪瞋癡,頭一個,不化緣,不做會(不做法會),不傳法(不收徒弟),不傳戒,不應酬經懺佛事,也不講經。為什麼?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都放下,專一念佛。每天功課跟普通佛七相同,這就是真正懂得「六字洪名畢竟該」,這六字洪名統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的精髓!你還搞別的幹什麼?

  但是問題在哪裡?必須真正明瞭通達,他才肯修。要教人明瞭通達,不講經不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經的目的都是勸我們念佛。所以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在世尊的經典當中,我們中文翻譯的大概將近有兩百種經論,都講到求生淨土。專講求生淨土的是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專講。附帶講的,古人講千經萬論,我們千經萬論是沒有看到,但是看到現在中文流通的經典裡面將近兩百種。可見得佛勸導人往生淨土,常常講,常常說。

  佛一生所說的經大部分沒有流傳到中國來,這是因為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這麼遠。無論是印度的高僧大德,還是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去的,總是精挑細選適合中國人口味的,中國人很愛好、喜歡的,挑這些東西先傳來。所以傳到中國來的很有限,不是完全傳到中國來。歷經將近三千年,許許多多典籍都失傳,很幸運的,傳到中國來保存下來了。以後一部分傳到西藏,傳到西藏比較晚,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西藏的佛法是文成公主帶去的。所以它比我們中國差不多是晚一千年。

  西藏距離印度近,所以這些梵文經典傳到西藏。西藏是高山,運輸也非常艱難,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也不是全部傳到那邊去的,也是一部分。藏傳的經典跟漢傳的經典,兩下比較大致相同。藏文有的,漢文也有,只有極少數,漢文有的,藏文沒有,藏文有的,我們漢文沒有。但是在過去通過互相翻譯,藏文沒有的從漢文翻譯,翻譯成藏文,漢文沒有的,從藏文翻譯成漢文,現在大致差不多平衡。

  最後你看看歸華藏,華藏歸淨土,特別在《華嚴經》上我們讀到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六字洪名畢竟該」!許許多多人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忽略了,認為這個很普通,這個不希奇,三歲小孩也會念,老太婆也會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希奇!真的不希奇。什麼原因?輕慢心!我們記住,世尊給我們講了一句真理、真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尊重,這一句名號產生的效果不可思議。你的心地很輕慢,根本沒有瞧得起它,隨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它就不起作用。雖然不起作用,但是這一稱南無阿彌陀佛,你阿賴耶識裡頭落個種子,這個種子無比珍貴,這個種子永遠不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你遇到善緣,你的業障消得差不多了,這個種子起現行,你還是念佛往生淨土,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話很多人聽得耳熟,但是並不懂。名號究竟有什麼利益,不懂!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不少遍,希望大家要記住,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我們在這一生中無比的幸運,明白了名號功德。如果能夠信願受持,那你這一生超凡入聖,這一生永脫六道十法界,這還得了!你今天成就不了,是什麼?你對於六道十法界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這就把你這一生耽誤掉了!所以我常常給同學們說,發心講經好,難得,諸佛讚歎;發心進念佛堂,那你成佛去了。所以在念佛堂領眾念佛的功德超過講經法師。

  講經法師天天勸,人家未必相信。念佛堂是已經相信,不相信他怎麼會進念佛堂?只有信的程度差別不一樣,總有一兩個程度好的,念佛堂真往生了。一個往生就是一個成佛去了。你看大慈菩薩勸人念佛的偈子,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是兩個往生,你所勸導的人裡頭有兩個人真正念佛往生,那個功德就勝過你自己念佛。如果你所勸的人有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能有幾百個、上千人,你所勸的這些人往生了,你是真正的菩薩。能夠上萬的人,那你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大慈菩薩勸人念佛的偈子!茗山老法師,是我請他寫的,寫了我們印出來,現在在我們的齋堂前面掛了一張。

  講經是勸導、是接引,很重要。為什麼?沒有人講經沒有人知道念佛的好處,不知道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的真相。講經的法師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省悟過來,省悟過來最重要的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在講堂,在念佛堂,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夠輕視;講經的法師好,我們大家尊敬他,念佛的法師瞧不起他,這顛倒!信、解、行、證,講經的法師是幫助人「信解」,念佛堂裡面這些法師是幫助大家「行證」。由此可知,信解行證要相輔相成。講堂跟念佛堂不能對立,對立兩面都破壞,要知道它是一體,所以要互相讚歎。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若要淨土興,講經法師要知道讚歎念佛堂的法師,念佛堂的法師要懂得讚歎講經的法師,淨土就興起來了。信解行證,缺一不可。

  所以,這首偈二十八個字,義理、境界無窮無盡,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諸佛菩薩、真善知識,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契入這個境界。

淨空老和尚開示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2003/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