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歲的虛雲和尚——養生修持要訣 (2/2

 

  三、淡泊名利,一介不取。虛雲一生,不為名聞,不圖利養,功成身退,不名一文。當他興建道場完成,必選一位大德為住持,將所有財物全部移交,僅帶一鏟一衲,兩袖清風而去。在雲南雞足山時,曾蒙遜清光緒皇帝敕賜紫金衣缽及洪法大師金印,離開時全歸祝聖寺,並未隨身攜帶。

  抗日時期,國府林主席請虛雲往重慶,主持四十九日護國息災法會,林主席曾贈與「fa輪常轉」赤金印璽一顆,及配有金質菩提葉十二片之纓絡一串,離去時悉留寺中,不將此名貴無價之寶收藏為己物。

  老和尚在重興雲棲寺時,一日由昆明回寺,在途中拾得名貴首飾錢鈔等物一大包,約值黃金百餘兩,行至寺前湖邊,見一少婦投水自殺,老人奮勇拯救,問其自殺原因,謂失?款及首飾,老人全部歸還,得救一命,由此感化其全家信佛。

  雲門事變之翌年,老人往上海建法會,情況熱烈,每日往玉佛寺等候接見者數萬人,所收弟子果金,時幣值三億餘元,悉數撥與四大名山、八大名?、大小寺院二百五十六處為供養資費。

  虛雲曾經開示:「世人總以有財為榮,無財為苦。無財想有財,少財想多財。有了白銀,又想黃金,永不會知足的。既為自己打算,又為子孫打算,一生辛苦都為錢忙,不知有錢難買子孫賢,無常一到,分文都帶不去,極少能把錢財看穿的。」

  四、吃苦耐勞,始終如一。虛雲一生勞動不停,以身作則。當興建雲門大覺寺時,他已年逾百歲高齡,仍然抬石挑泥,處處領前。

   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虛雲六十五歲,住雲南雞足山缽盂庵。該庵自嘉慶年後,已無人住,因為大門外右邊有一巨石白虎不祥,老和尚擬在白虎巨石處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挖開土方察看,並無石根。該石高九尺四寸,寬七尺六寸,石頂平坦,可供跏趺坐。招雇包工議定,向左移二十八丈,來工人百余名, 拚力工作三天,無法移動,工人不顧散去。老和尚乃祈禱伽藍,諷誦佛咒,率領僧人十余,不費吹灰之力,竟將此石移往左方預定地點。當時轟動觀眾,驚為神助,乃稱該石為「雲移石」。士人題詠甚多,老和尚也有詩紀此事。

  嵯峨怪石挺奇蹤,苔蘚猶存太古封;  天未補完留待我,雲看變化欲從龍;  移山敢笑愚公拙,聽法疑曾虎阜逢;  自此八風吹不動,淩霄長伴兩三松。

  虛雲一生提倡勞動,分析其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勞動是智慧的源泉,可以體驗生死,證得菩提。  (二)勞動是衣食的來源。  (三)勞動操作時,可以身心供養三寶,作為培福的基礎。  (四)勞動令人心不外馳,歸於寂靜,以為入不思議境界養成的先導。  (五)勞動可以健身,以便努力修持,護持三寶。  (六)勞動使人體驗艱苦,以養成節約惜 物的習慣。  (七)勞動深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訓。  (八)勞動的人可以任重致遠,荷擔如來家業。  (九)勞動時可以看話頭用功,以貫徹知行合一的工夫。

  五、堅持步行,鍛煉體魄。虛雲一生以苦行著稱,尤其堅持步行,非有必要,不乘舟車,堅持「凡一日步行可達之處,不許乘坐舟車。」

  如前所述,虛雲四十三歲時,為報親恩,盡孝道,以三年時間,行程約二千里,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其中歷經險阻,終了心願。然後步行遊歷國內各大名山。

   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虛雲南行朝聖,先至西藏,再由西藏翻越崇山峻嶺,穿過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古稱雪山),經不丹到印度、緬甸。結束南亞之行後,東到雲南雞足山,複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江蘇。兩年來行程約二萬裡,除渡海河須乘舟航行外,餘皆步行,跋山涉水,不畏艱辛,而步履輕 捷,體力日強,正應古人所言「行萬裡路勝讀萬卷書」。

  虛雲到了老年,態度略有改變,對於青年人並不堅持一定要步行訪道。他說他年輕時到處游方參道,東南西北,四山五嶽,乃至漂泊海外,有時一天要走幾百里路。但現在形勢變了,社會在發展,他不希望現在的僧人也去游方訪道,這樣會浪費寶貴的時光。他有一首〈雲遊獨歸〉絕句:

  獨去獨歸得自由,了無塵念掛心頭。  從今真妄都拋卻,敢謂寒山第一流。

   六、飲食起居,一切從簡。據其弟子岑學呂的一封公開信中雲:「留心觀察他的言語舉動,大體上與平常人無殊,所異者:他個子頗高而瘦,他所穿的衣服不過幾件,至少都穿了十年以上,有人送他袍衣甚多,他都拿去與人結緣。三伏暑天,但見他穿一件夾袍。我有一次跟他遊山,不過一二裏路,他行走如飛,累得我滿頭大 汗,氣喘力竭,而他則從容之至,額上無汗,內衣不濕。他洗澡不多,數日換衣服一次,而身上並無一點難聞氣味。」

  「虛雲一切飲食起居一如 常人,每日只洗臉一次,需半小時之久。舉凡耳孔、鼻孔、發腳、頸項,都擦之甚久。吃飯時一向不說話,不答話,目不視人。有時宴客,一侍者坐身旁,替客人送菜,他只舉箸招呼客人。食時有客大聲談笑,他只管吃飯,有人問他,他只把頭一點,仍舊吃飯,罷席後始略作招呼。在平時他一樣過堂吃飯,有時飯冷羹殘,他一 樣吃兩大碗,未曾揀飲擇食,批評好壞。出家以後,持午百年(即過午不食),有病時亦然。歷來有施主送他的好齋料,他都拿出來供眾,向不設私食。」

  雲門遭蹂躪後,齋糧斷絕,虛雲囑咐大眾說:「老人業重,有累大眾,你們不能跟我吃水齋,還是大家四散,各隨緣分去罷。」水齋就是齋糧沒有了,以水當飯。

   七、情想愛憎,守身如玉。岑學呂老居士曾親待老和尚多年,住雲門大覺寺時,一夕問法:「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曆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岑居士又問:「情可 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念成就,佛亦成就,此淨土法也。」

  虛雲十七歲時,奉 命與田、譚二氏成親,然而同居而無染。光緒三年,虛雲三十八歲,自寧波至杭州途中,正逢三伏天氣,船小人多,無奈與青年婦女臥鋪相連,夜闌人靜,大家都睡得很熟,有一女子撫摩和尚的下體,驚醒後,見那女子脫衣裸ti相就,和尚不敢作聲,急起趺坐持咒,那女子便不敢動。假若當時和尚失去警覺,便敗了身子,修行道果毀於一旦。他勸勉修行人不可不慎。

  八、雲門事變,死而復生。西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春,虛雲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擬在雲門山 大覺寺開壇傳戒,適值大陸展開「鎮反」(鎮壓反革命)運動。全寺僧人一百二十餘人,於四月八日被當地乳源縣軍警包圍,將虛雲和尚拘禁於方丈室內,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迫令交出黃金、白銀、槍械。虛雲答以「無有」,竟遭毒打,打得頭面流血,肋骨折斷,他乾脆闔目不視,閉口不語,作趺坐入 定狀,連續四次遭毒打,軍警將他從榻上推倒在地,以為已死,乃呼嘯而去。入夜後,侍者入室探視,見老人倒於血泊中,乃扶其坐於榻上,並侍候湯藥。次日,那夥人見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漸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手試其鼻孔,氣息全無,手脈亦停,以為老人已死,唯體溫尚正常,面色亦平靜。次日 早晨,忽聽老和尚微微呻吟,並睜開眼睛。侍者見師還活著,十分驚喜,立即扶師起坐,並告以入定已八日整。老和尚答道:「我覺才數分鐘而已。」令侍者法雲「速執筆為我記錄」,乃從容敘說神遊兜率天事。

  虛雲老和尚以一百一十二歲高齡,受此等酷刑,死而復生,仍能入定神遊兜率天,足見其禪悟境界之高深。雲門事變後,虛雲曾撰一聯,以抒感想: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九、吟詩抒懷,悟道度人。虛雲不但是長壽和尚,而且是長壽詩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虛雲均以詩偈記之。《虛雲和尚法匯》中共收詩歌偈贊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贊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在〈記虛雲和尚及其詩〉文中雲:「嘗論中國方外詩人,晉代慧遠詩有一種清奧之氣,宋代之湯惠休以禪寂 人而作情語,宛轉入微,為蘇曼殊詩之所自出。其餘如唐之皎然、齊己等,皆去古未遠,卓然成家。虛雲和尚詩上品甚多,頗難遍錄。」

 

  虛雲和尚所作詩偈,除上引三首外,茲再選錄數首,以供吟賞:

  還鼓山訪古月師

  卅載他鄉客,一筇故國春;  寒煙籠細雨,疏竹伴幽人。  乍見疑為夢,深談覺倍親;  可堪良夜月,絮絮話前因。

  峨眉訪真應老人

  優哉賢故友,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常窺定後禪。

  過崆峒山

  鑿破雲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  岩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  山僧不記人間事,聞說廣成有道風。

  隱居九華山獅子茅蓬之四

  苦樂何須較眼前,芒鞋竹杖總茫然。  無舟可渡情中斷,有路堪捫夢裏天。  花到夜深知寂寂,草經霜敗尚芊芊。  風塵若定榮枯事,習靜人知世外禪。

   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而又人情味極濃的詩作,即使置於唐、宋大家作品中,亦毫無遜色。王世昭認為「以苦行為至樂,以一生拜佛為至榮,百年如一日,為高僧史中少有。其足跡遍及中國名山,朝禮五印,折而至南洋群島。其生平行跡合晉之法顯法師、唐之玄奘法師、明之徐霞客而為一人,此又為中國地理學史上所無。」對其 詩作及生平,作了恰當的評價。

 

 

本文原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4_ltTWaFGRlZDPIlaXb6ln4-/article?mid=26641&prev=-1&next=266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