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三摩地)


三昧,意譯為禪定梵文:Samādhi,又譯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止」、「定」、「心一境性」。
最早出自《奧義書》、《瑜伽經》中,為傳統印度教修行方式之一,八支瑜伽的第八支。後為佛教所吸收,將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合稱為三無漏學

三昧(samadhi),或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如《大智度論》說:「一切禪定攝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四無色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色界禪那

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禪與禪定
修定者通常會儘可能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毘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

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
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禪定,但是更重視智慧的開悟。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離開定境,很快又會被世間煩惱所侵襲。

因此佛教並不專注於禪定的修練,而是將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方式之一,目的在於追求解脫一切煩惱的出世間定--亦即滅盡定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

但是對
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本文摘要自維琪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98%A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